害怕被媽媽拋棄
很多孩子都會擔心自己被拋棄,為此他們感到焦慮不安,生怕自己有朝一日失去爸爸媽媽。尤其是到了3歲前后,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為此他們對于父母也會更加依戀。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要增強孩子的安全感,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時候,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的所思所想,而是應該認可和安撫孩子的情緒,更要幫助孩子找到安全感。在爸爸與媽媽之間,孩子顯然更加依戀媽媽,這是因為大多數家庭里,一旦有了孩子,媽媽總是承擔起撫養孩子的重任,也會更加親密地與孩子相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媽媽對于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著至關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因為心理的發育,孩子在3歲前后才會達到分離焦慮的巔峰。尤其是3歲的孩子還要走出家門,走入幼兒園,也有很多此前負責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會在孩子入園之后選擇去工作。這樣一來,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會大大減少。那么作為媽媽,要努力平衡照顧孩子與認真工作之間的關系。作為爸爸,也要全力以赴支持媽媽的工作,多多陪伴孩子,唯有如此,父母與孩子才能齊心協力渡過分離焦慮的難關,也才能更好地成長。
面對孩子的擔憂,父母不要一味地抱怨和指責孩子,更不要嫌棄孩子過于黏著爸爸媽媽,而是要認識到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畢竟孩子還小,他們從出生就依賴爸爸媽媽的照顧而生存,為此感情上依賴父母完全是正常現象。此外,父母還要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平復情緒,讓孩子保持愉悅,如果情緒波動過大則會危害孩子的健康。當然,面對孩子的擔憂,讓孩子確定爸爸媽媽只是因為工作而暫時離開,很快就會回到他們的身邊,是最重要的。因而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對孩子玩失蹤,更不要苛刻要求孩子必須始終保持好情緒。只有認可孩子的情緒,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有認可孩子的情緒,父母才能與孩子更好地相處。
非魚3歲之后,媽媽就把奶奶接到家里,由奶奶負責照看非魚,媽媽則選擇結束全職家庭主婦的生活,重新走入職場開始打拼。在媽媽帶養期間,非魚與媽媽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看到奶奶突然介入自己的生活,非魚非常抵觸和排斥。尤其是媽媽開始上班之后,因為經常需要出差,所以非魚不得不幾天的時間里都和奶奶在一起,而看不到媽媽,再加上爸爸回家也很晚,為此非魚變得越來越焦慮,常常懷疑爸爸媽媽都不要他了。
有一次,媽媽出差回來之后,和往常一樣給非魚帶了很多禮物,但是非魚卻悶悶不樂。雖然媽媽興致勃勃地把禮物展示給非魚看,但是非魚卻甕聲甕氣地問媽媽:“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聽到非魚這么問,媽媽感到很驚訝:“非魚,你為什么會這么說呢?”非魚說:“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陪著,就我沒有!”媽媽耐心地解釋:“非魚,媽媽要工作,掙錢才能給你買禮物。”非魚說:“我不要禮物,我就要媽媽。”媽媽無奈:“非魚,媽媽現在不是回來了嗎?”非魚還是不依不饒:“其他小朋友的媽媽到了天快黑就會回家,你去哪里了?你都不回家睡覺!”媽媽這才恍然大悟:“非魚,媽媽很抱歉。你是想讓媽媽天快黑的時候就回家是嗎?”非魚點點頭。媽媽思考很久,決定換一份不需要出差的工作,這樣就可以每天晚上回家陪伴非魚。
孩子的心思是很簡單的,他們從不能接受與爸爸媽媽分離,到認識到爸爸媽媽必須離開自己去工作已經是前進一大步了。為此,當爸爸媽媽因為出差或忙于工作,而導致回家很晚,或者接連幾天不回家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焦慮,也會因此而惶惑不安:難道爸爸媽媽不要我了嗎?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尤其是主要負責照顧孩子的媽媽,最好不要從事經常需要出差的工作,否則就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通常情況下,孩子產生焦慮的原因都很相似,要么父母忙于工作相處時間少,要么孩子在影視劇上看到有父母拋棄孩子。為了幫助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例如,工作再忙,也要知道工作是可以彌補的,而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再如,如果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出差,那么千萬不要悄悄走開,否則會加重孩子的恐懼,而是要正面和孩子告別,讓孩子接受父母要離開一段時間的事實。其實,孩子總要長大,父母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了讓孩子適應分離,父母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讓孩子體驗分離。例如,媽媽如果全職在家負責帶養孩子,就可以偶爾把孩子放在信任的人家里,自己短暫離開,等到一定時間之后再來接孩子回家。在此過程中,孩子會適應媽媽的短暫離開,未來才能夠接受媽媽更長時間的離開。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新鮮的事物,也總是要接受更多的成長。作為父母,既要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保證孩子健康成長,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這樣孩子才能在父母愛的包容中,逐漸成長起來,最終能夠獨立面對人生。
上一篇:堅定前行,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下一篇:對于有心人來說,機會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