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慢生活”
在中國,一支叫作“過勞模”的職場人隊伍正在異軍突起。
“過勞模”的表現是:長期忘我工作,三餐不定時;吃飯很快,并且偏愛高熱量食物,導致腸胃罷工,消化不良;面色晦暗,神情憔悴,雖然用著很高檔的化妝品和護膚品,臉上還是掛著蓋不住的疲倦;睡不好覺,做著被追趕或沖刺失敗的噩夢;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咖啡、煙草、可樂和濃茶都是他們的最愛;偶爾有個休息日,根本無法休息,不是忙著學這學那去充電,就是關起房門惡補睡眠;視力急劇下降,甚至失明;即使覺得身體不舒服,他們也抽不出時間去體檢;全身酸痛,僵硬得像木頭人一般……
簡單說,這是過度勞累的一群苦命人!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過分追求“速度”。
如果長時期這樣超時工作、透支體力,有可能會導致進入精神疲憊的“能量耗盡期”。在這個階段,由于精力下降,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未必能得到預期的回報。其中一部分人會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工作還不夠努力,于是拋開效率繼續加大工作強度,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再不加以引導,就有可能進入最危險的“受創期”,最終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前三十年拿命換錢,后三十年拿錢換命”,這句話成了很多人一生的剪影。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前麥當勞全球總裁理查·貝爾、網易公司代理CEO孫德棣等一系列職場精英的英年早逝讓我們不得不對“過勞死”給予足夠的重視。
為了避免更多“過勞死”的悲劇發生,我們提倡“慢生活”。
“慢”,不是拖沓冗長,不是消極怠工,不是好逸惡勞,不是不思進取,更不是懶惰、愚鈍、甘心落后,而是保持身心健康,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有個年輕人非常急躁,做什么事都安不下心來。有一次,他與戀人約會,由于他來得早,而性子又急,在樹下坐立不安,轉來轉去。
這時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道士來到他身邊。老道士拿出一枚紐扣對年輕人說:“你要是不想等待,只消將紐扣向右一轉,你就能跳過時間,要多遠有多遠。”
年輕人想我該不會真遇到羅漢大仙了吧?他試著將紐扣一轉:戀人出現了,正向他頻送秋波。他心里想要是現在能進行婚禮,那就更好了。他又轉了一下:隆重的婚禮,豐盛的酒席,他和戀人并肩而坐,周圍管樂齊鳴,悠揚醉人。他抬起頭,盯著妻子的雙眸,又想現在要是只有我倆該有多好。他悄悄地轉動了一下紐扣:立刻夜深人靜……
他飛速地轉動紐扣,他有了兒子,后來又有了孫子,轉眼間已是兒孫滿堂。然后又四處為官,到處受人吹捧,年輕人真是喜上心來!
紐扣轉到最后,年輕人已是老態龍鐘,衰臥病榻,幾個不孝子把家產揮霍一空,還狠心地把他扔到荒郊野外。又餓又累的老人終于仰面跌倒,再也沒有起來。
年輕人看得頭皮發麻,直冒冷汗。
“怎么樣?”老道士問,“年輕人,你還想不想讓時間再快些?”
“我都死了,還快個啥呢!”年輕人像泄了氣的皮球。
正當他萬念俱灰的時候,老道士收回了紐扣,于是年輕人又回到了那棵生機勃勃的樹下,繼續等待著他可愛的戀人。這個時候,年輕人覺得沐浴在暖和的陽光下,聽著鳥鳴,看著草間蝴蝶在飛舞,等著自己的戀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在這個信息爆炸、更新過快的時代,“快”幾乎成了懸在我們頭頂的一把利劍。快,才能趕超別人;快,才能高產高效;快,才能博得頭彩。然而,快也讓我們喪失了太多幸福的體驗。想想你這一生是怎樣度過的吧:年輕的時候,拼著命想擠進一所一流的大學;隨后,你又巴不得趕快畢業,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接著,你又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后你便開始盼望小孩快點兒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后來,小孩果真長大了,你又要操持孩子上學、工作、結婚;你的體力和精力漸漸跟不上,恨不得趕快退休;最后你真的到了退休的年紀,你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
當你正想停下來好好喘氣的時候,你的生命也就快要結束了。你忽然發現,自己還有好多心愿沒實現,好多想去的地方沒有去。
我們忙不停地往前趕路,追求明天的幸福,希望明天會更好,往往忽略了眼前的風景。一個人總是喜歡追求明天的幸福,那么他的這種幸福本質上就是一種海市蜃樓般的幸福,因為他永遠也不會追求到,因為明天始終不會到來。
生命是一個過程,是一場比賽,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我們的終點只有一個:死亡。不管你是億萬富翁也好,是貧民百姓也好,都是奔著那個終點而去。想象一下,當這些富貴或者貧窮的人離開人世的時候,大家回顧自己的一生,難道只有銀行賬戶存款可聊嗎?肯定不是。我們總要聊聊見過的人,去過的地方,賞過的云,喝過的美酒,看過的美景。走得太匆忙的那個人,和大家是沒有共同話題的。
讀心箴言
在快節奏唱響時代主旋律的同時,我們應該學著“慢”一點兒。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情況下,在不拖累團隊進度的情況下,調整一下自己的步調,放慢步子細品過程的美好。如果一味追求結果,忽視過程,怎么會領略到人生那種復雜、甜美的滋味呢?
上一篇:交友生態圈
下一篇:享受孤獨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