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擁有物越多,幸福感越少——幸福遞減定律
真的不香嗎
你是否感到今天的雞、鴨、魚、肉好像沒有了先前的香,今天的米、面、蔬菜也沒有了先前的可口?其實,今天的這種不香、不可口,不能怪雞鴨魚肉米面蔬菜,只能怪你的心態。不同的心態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酸甜苦辣。
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走在沙漠里的人,如能得到一杯水,會無比快樂和驚喜。而當他千里迢迢走出沙漠,來到泉邊,喝第一杯水很甜,喝第二杯水很涼,等到喝第五杯水很飽。如果連續不停地喝,最終會成為一種負擔。第一次嘗試的感覺最爽,而隨著你越來越多的獲得,你的滿意度自然會下降,以前過年時才能吃上肉,那時感覺無比享受,現在哪家還把肉當回事呀,是不是?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一種感覺,但感覺又是靈活多變的,同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昨天是一種感受,今天是另一種感受;開始是一種感受,以后又是一種感受。
幸福遞減率
當我們處于較差的狀態中時,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悅,而當我們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好時,我們的需求、觀念、欲望等都會發生變化,同樣的事物再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在其中再也找不到當初的幸福感了。
真因在這里
所謂幸福遞減,其實不是真正的幸福減少了,而是心態不能滿足了。之所以覺得不幸福,都是欲望在作怪。人都有貪欲,想要的東西越得不到越想要,千方百計得到了就會覺得很高興,但是得到的多了就會變成負擔了,這時候就會往更高的要求進發了,不然就會覺得生活無趣。要學會感受幸福,尋找幸福。
得之難愛之深
太過容易,唾手可得的東西往往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只有歷盡艱辛得來的東西,才覺得彌足珍貴。所以,先哲們早有這樣的話;得之越艱,愛之越深。尋找困難,尋找新的奮斗目標,做過去所未做的事,這樣,我們就能從不停的奮進中,找到幸福之源。
讀故事,懂心理——總督的新政策
1620年,一批清教徒新移民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結果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冬天非常嚴酷,天氣惡劣,農作物幾乎絕產。
將近一半的清教徒移民在饑餓中死掉,或者返回了英國。留下來的人們忍饑挨餓,雖然“主”告訴他們要誠信、不能偷竊,但是不少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偷竊。
當時,總督想盡了辦法,要讓大家熬過這場艱辛。最后他決定讓人們在地里盡量多種玉米,希望能夠獲得好的收成。
清教徒們在英國就習慣于大家一起合作種田,然后把收成全放在一起,按需分配,這也稱為合作的農墾方式。
總督以為大家把土地放在一起,建立一個公有的社區,大家就都能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結果卻事與愿違,社區中產生了很多不滿情緒。
在經歷了三個饑荒的冬季后,1623年春,總督決定采取一種新的政策,他把土地分到每一家,讓人們自己決定種植多少玉米。
結果證明這種做法是成功的,大家都有了勞動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勞動中去:婦女們也愿意下地勞動了,有的背上還背著孩子;原來以年老或者有病為借口不肯下地的人也愿意在自己私有的地里勞動,享受更多勞動的果實。這種做法下,人們生產出的糧食比預期多,大家都非常滿意。
1623年秋天,新移民們終于有了一個豐收的季節。于是,他們把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確定為感恩節,用來感謝上帝和親人、朋友以及自己。在感恩節這一天,人們在餐桌上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水果,還有其他豐富的食物和果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菜是烤火雞和南瓜餡餅。這種感激之心讓每個美國人不僅在感恩節時,也包括平常,都感到格外幸福和快樂。
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創造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生活優越的時候,別忘了憶苦,別忘了感恩,少一點欲望,多一點開心,幸福感才能長久地保存和延續。
上一篇:抓住客戶給出的信號——“察言觀色”效應
下一篇:挖掘挫折智慧,積累失敗財富——比倫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