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并使用他人的語言
紐約著名的編輯阿莫斯·科明最初在報社尋到一份工作,與他利用一個策略有關。
18歲時,科明第一次來到紐約,他想做報社編輯。但當時紐約有成千上萬的失業者,所有報社都是人滿為患。這種情況下,科明的愿望很難實現。
曾在一家印刷廠做過幾年排字工人,這是科明唯一的工作經驗。但他知道,《紐約論壇》的老板荷拉斯·格利萊早年也曾在印刷廠做過學徒,所以科明決定去《紐約論壇》碰碰運氣。科明想,格利萊也許會對有相似經歷的人有興趣。
他是對的,他果然被錄用了。他很容易就讓格利萊相信雇用他是正確的。如同卡內基的成功一樣,科明巧妙地借用了格利萊的經驗,以此達到了目的。
這種方法很簡單。比如,我們想向人介紹一種新式飛船的長度,如果你想說給街上的行人聽,你就說它有三個街區那么長,或者說它有從榆樹街到林肯街那么長,這樣才更直觀形象;如果你想說給鄉下人聽,你就說飛船有他牧場的兩倍那么長;如果你想說給一個紐約人聽,你就說飛船的長度和42號街上新建的克萊斯勒大廈相當。總之,要想讓他人明白,我們一定要利用他熟悉的經驗和語言。
很多時候,你需要利用他人的經驗使其理解你的話,因為有些人理解別人的話總是要依托自己既往的經驗。因此,與這種人交流,就要及時利用其經驗,否則他們無法理解我們。這也是因為人們的懶惰思想從中作怪,所以,在一開始就應該以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你的意思,因為他們不會主動費力去理解的。聰明人想讓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時,總會運用他人熟悉的語言和經驗,及時讓別人領會自己的意思。
一次,洛克菲勒的兒子和三個孫子要出去旅行,卻被許多攝影記者包圍。洛克菲勒的兒子不想讓孩子們的照片曝光,但又不能當場嚴詞拒絕,這樣做可不聰明。既不能掃了他們的興致,又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就設法讓這些記者認同他、理解他:他不把他們當記者,而是當成一個父親或是平常人,合乎情理地與之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在大眾讀物上登出小孩子的照片,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記者們表示理解,最后很客氣地離開了。
從查爾斯·布朗的故事中,我們也可看出這種策略的作用。在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璃工廠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的總經理之前,查爾斯·布朗是一名船長。創業初期,他在明尼阿波利營做彩色玻璃的生意。當時,因為他能及時了解買主的特殊經歷,從而打敗對手,贏得了一筆大生意。對這份合同有決定權的都是美國西部的人,為此,布朗特意做了一份粗率而狂放的計劃書,和競爭對手的做法完全不同。最后,布朗拿到了這份合同。
運用相同的策略,伊萬杰林·普斯女士與頑固的犯人只需交談幾分鐘,就使犯人淚流滿面地懺悔。沃爾多·沃侖記載道:“她開始談犯人童年的事,以勾起他童年的美好回憶。犯人也許能應付威脅、刑罰等外來的高壓,但對此卻無法抵擋。”
我們在少年時曾經崇拜過的著名探險家拉·撒里,因印第安人的仇視,他遭遇了很多挫折。后來,他學會用印第安語及其常用的特殊語言與他們交流,才為其中一個部落的歡迎,最后,他得以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最終完成著名的墨西哥灣旅行。
亨利·桑敦是美國鐵路專家,他之所以能在英國大東鐵路公司當上總經理,就是因為他善于抓住機會,巧妙地說了一句成語。剛就任時,他遭人冷遇,就像處在“霧都”五月的寒霜中一樣,得不到人情的溫暖。因他曾說過:“任何英國人都沒有擔任此職的資格。”此話得罪了英國人。但后來,這位加拿大國有鐵路公司的局長、數千萬人的領袖只用了一個小方法,就消除了人們對他的敵意——他使用英國人的成語,迎合他們的口味,發表了一次公開演說,并特意說,到英國任職只是想有個“戶外競技的機會”罷了。
約瑟夫·喬特在演說中也很善于運用相同的策略,這使他多年來保持著紐約律師界領袖和雄辯家的地位。喬特到一所藝術學校演講,由于這所學校以制作陶瓷為主要科目,他在演講的一開始就說,自己是校長手里的一堆“陶土”,然后,他才講述自巴比倫及尼奈梵時代以來的陶瓷簡史。他擔任一家釣魚俱樂部主席時,曾在演說中說自己是被俱樂部的職員放進來的一尾“怪魚”,也許他會讓釣魚者失敗。打趣完自己,他才接著講英國漁業委員會在繁殖江河魚類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業績。在英國的一所學校演說時,他列舉了許多從這里畢業的大人物,以此證明在教育方面英國強于美國。總之,他的演說總會關注人們感興趣的事物。
民主黨領袖阿爾·史密斯也十分擅長此策略,他的語言和題材都從不同的聽眾出發。
優秀的雄辯天才菲利浦斯曾說:“雄辯的第一意義便是以聽眾的經驗為自己演講的根本出發點。他所演說的內容十分符合聽眾的口味。”
菲利浦斯說:“演講者越能將聽眾的經驗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就越容易達到目的。”他還說:“我跟朋友說我的鄰居買了一車紫苜蓿。我的朋友對此十分陌生,所以十分困惑。于是我又說:‘紫苜蓿是一種草。’經過這樣的補充,他對紫苜蓿才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也才變得容易理解了,這是因為我將他的經驗融入了解釋中。”
菲利浦斯也舉過類似事例:“我的朋友剛進家門時,天氣還很晴朗。一小時后,我進門說要下雨了,開始他不相信。我就說,西方烏云密布,閃電交加,冷風驟起,他便相信了。那他為什么相信呢?只因我說了烏云、閃電和狂風,而這與他印象中風雨欲來的經驗正好相同。因此他相信了我的話。”菲利浦斯從中得出結論:要使他人相信你,關鍵要列出與他經驗相似的事實。
上一篇:激發起他的自尊心
下一篇:牢記他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