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想著與環境對抗
人的一生要經歷許多不同的環境,如果遇到不利于自己的環境,個性強的人可能會強行讓外界去適應他。其實這樣做往往會花費巨大的代價,而且還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從前有一個國王,它統治著一個富足的國家,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鞋子,所以這個國家的人都不穿鞋。
有一天,國王徒步去一個離王宮較遠的地方視察民情,因為是第一次步行出遠門,而且路上崎嶇不平、沙石遍地,國王感覺腳底十分疼痛。
于是國王下令將他要去的道路上統統鋪上皮革,但是這需要成千上萬張牛皮,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而且,恐怕把全國的牛都殺了剝皮也不夠用的。
于是一位大臣向國王建議說:“英明的國王陛下,其實我們不需要花那么多錢,您只需要割下一小塊牛皮,包上您的雙腳,就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國王驚訝不已,立刻接納了大臣的建議。從此,這個國家開始有了鞋子。
可見,不要總想著與環境對抗,轉換一下思維方式,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外界反倒更容易,更可行。
生活中你是不是個喜歡一味地抱怨環境,遷怒于人,一心只想改變環境,卻從來不想改變自己的人。如果是,你要有意識地告訴自己正向思考,失敗時及時找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加以改正,比費盡心機去改變周圍環境來擺脫自己的困境更有效。
20世紀30年代,日本有個矮小的保險推銷員,業績很差,因而收入也少得可憐。有一天,他來到一所寺廟,向一位老僧人推銷保險,滔滔不絕地說著投保的好處。沒想到他說完之后,老人搖了搖頭說:“小伙子,你說了這么多,我絲毫沒有興趣??!”這如同一瓢冷水,使年輕人灰心極了。老人注視著他,接著說:“你要向人推銷,就一定要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才行,否則,你做推銷就沒有什么前途了。”看著滿臉通紅的年輕人,老人說:“小伙子,還是先改造改造自己吧!”
走出寺廟后,年輕人一路上思索著老和尚的話,他覺得話雖不中聽但很有道理。為了改造自己,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每月一次,每次請來5個同事或者投了保的客戶一起吃飯,請他們指出自己的毛病。雖然他很拮據,但即使典當衣物,也堅持這樣做。
每一次的“批評會”都使他有被剝皮抽筋的感覺,但他默默地忍受著,他把那些逆耳忠言記錄下來,進行自我反省。隨著毛病的減少,他漸漸成熟起來。他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到了1939年,他的銷售業績獲得了全日本第一。從1948年起,他竟然連續15年保持全日本業績第一的好成績。這個矮個子不是別人,就是著名的推銷大師原一平。
改變別人事倍功半,改變自己事半功倍,一味地去改變環境,不如痛下決心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環境。當我們不再將眼睛緊盯著周圍的環境,而是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將塵埃掃凈,你會發現自己輕松了,環境也變得更寬松溫馨了。
南美洲有一種會走動的樹——卷柏,由于它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當地下水分不足時,就會自己連根拔起,縮成一個圓球狀,體輕,只要有微風,它就會隨風在地面上滾動,一旦到了水分充足的地方,圓球就會迅速打開,根也重新扎到土里,等到下次水分不足時再走。
這種方式不斷給它的生存創造了好的環境,但也正是這樣,它的成活率低,因為在游走時有被風吹起掛在樹上枯死的,有被車壓扁的,甚至有被小孩拿做球踢的……難道卷柏不走真的就不能生存了嗎?植物學家為此做了試驗,將它圈養在一個水分不多的地方,他們發現,它在經過幾次行走都未成功后,在原地將根深深地扎入了泥土,并且長勢比任何時候都好。
人有時候總會憑著自己的愿望想去改變些什么?總是認為別人的做事方式不合自己的意愿,自己所處的環境讓自己不舒服,但是如果讓所有的人都來適應你,是不是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呢?其實自己處在一個大的環境中,只有適當地去調節自己,讓自己更加適應這個環境才是智者所為。而且很多時候,別人不會因為你而改變自己的。當你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環境時,你已經是領導了??墒侨绻阒皇且幻胀ㄈ耍侵挥懈淖冏约毫恕?/p>
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認可,才能真正融入一個新的環境中。當你用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時,你會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挺好的,自己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環境,你也會在這個環境中過得更好。
現在的很多人總在抱怨身邊的人——下屬、客戶、老公或老婆,覺得都是這些環境因素搞得自己失敗或者不開心。琳達就是這樣一個人。
琳達說她是有清晰的目標的人,也很愿意做事情,但很多時候會遇到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市場價格的變化、客戶出現的問題等。其實她的意思是如果完成目標的話,一定要市場不變化,客戶不出現問題才可以,這說明她對外部條件要求很高,非要有很多環境因素滿足她,她才可以成功。反過來說,她達到目標的能力就很低。
對外部環境要求越高正好證明自身的能力越低。這個世界不是為誰而設計的,不調試自己,以為世界會自動來適應自己嗎?不會!永遠不會!
不要總想著與環境對抗,當你每天早上穿鞋的時候,想想皮鞋的故事,想想用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使我們今天可以更瀟灑、舒適地走遍世界呢?
上一篇:不要太計較吃虧
下一篇:不要成為折磨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