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遠離無效社交吧!走心的朋友是“限量版”
M是我十年前在一家文化公司就職時認識的同事,他平時最喜歡的事就是參加一些類似“同鄉會”之類的線下活動,交一點參會費就可以參加,能借此機會認識很多朋友,拓寬人脈。
有一次,他在活動中偶然結識了一位雜志圈的“大人物”,交流甚歡,還相互留了電話。談起這件事,M洋洋得意,說對方和他聊得很投緣,說不定將來有機會一起做點兒事情。
想象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打臉”。不久后,M因工作問題被公司辭退了,他沒當回事兒,也沒有反思自己到底錯在哪兒?一轉身,就去聯系那位“大人物”,希冀著對方能給他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沒成想,發了信息,人家沒回;打電話過去,人家說“沒空”。
認識到投靠“大人物”無望的事實后,強烈的挫敗感涌上了M的心頭。
也許,在M的認知中,那位“大人物”是很有價值的人脈;可在那位“大人物”的認知中,M卻屬于“無效社交”,甚至就是一個早已被遺忘的過客。人脈有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個價值是有前提條件的,即你自身也是有價值的。換句話說,你自己不夠優秀、沒有價值,認識再優秀、再有價值的人也沒用;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聽起來似乎有點殘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人愿意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無效社交上,即無法給自己的精神、情感、工作、生活帶來任何進步的社交活動。當無效社交占據了過多的精力時,不僅無法從中獲得內在的滋養,還可能引發情緒上厭煩或是行為上的頹廢,陷入人脈倒退的陷阱,讓真正需要并值得維護的人脈被忽視。
社會學家曾經作過一項研究:人的一生中,同時交往的朋友數極限,分別是10個、30個和60個。也就是說,我們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會超過10個。聽起來似乎少得可憐,但這些人卻是能夠在我們身陷囹圄時不離不棄、伸手相救的人;另外的30個,是時不時會聯系的朋友,偶爾一通電話、幾條消息,知道彼此過得怎么樣就夠了;最后的60個,是關系最淡的朋友,因為某種機緣巧合相識,互換名片、互加微信,對彼此有印象,僅限于此。
說白了,會對我們不離不棄的真朋友,完全是“限量版”的。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片面地追逐社交,不如沉下心來認真對待這些值得的人,再把剩余的精力用來提升自我。當你學會了向內求,把自身的特長發揮到極致時,自然會吸引到有同等價值的人。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哪些社交屬于無效的,是可以選擇放棄的?
·無效社交1:對生活和工作毫無益處
這種社交就是純粹的湊熱鬧,為了社交而社交,如同鄉會、論壇聚會等。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聚個餐,其實彼此都不了解,也不太可能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什么幫助。這樣的社交,投入再多也沒什么回報,只是打發時間而已。
·無效社交2:會給你帶來負面的能量
遠離負能量爆棚的人,真的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這種社交會在無形中吞噬我們的精力和正能量,他們的存在就像是遮擋陽光的烏云。如果我們總是抱著圣母心態,認為自己真的能夠幫到對方,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被他們消耗能量。
·無效社交3:帶有“情分”綁架的意味
被迫參加而又不具實際意義的活動,也屬于無效社交。比如,形式上的同學聚會,多年不見,也沒什么感情,只是出于難為情才勉強同意。再如,關系不是很親密,卻打著朋友的名義,隔三差五邀你一起吃喝。此類社交,就是被綁架在了“情分”上,無端地浪費自己的時間,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無效社交4:流于形式的“點贊”之交
存在于手機里的“朋友”,看似都是認識的,并錯誤地將其視為人脈,每天花費不少的時間去關注他們的動態,考慮要不要點贊,要怎樣評論。其實,這些都是無效的社交,畢竟沒有真情實感。很多時候,如果存在利益價值,還會彼此保留一個名錄;一旦利益沒有了,就只是一個空洞的符號。
精力錦囊
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片面地追逐社交,不如沉下心來跟真正的朋友進行一次深度的交流,討論志向、分享知識、傾聽心聲,無論哪一種,都是在對情感精力進行有效的補充。
與其為了這些流于形式的無效社交浪費時間,不如去跟真正的朋友進行一次深度的交流,討論志向、分享知識、傾聽心聲,無論哪一種,都是在對情感精力進行有效的補充。
上一篇:邊吃邊玩不是好習慣
下一篇: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