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煩惱拋在身后
有首叫做《今天我很煩》的歌曲,曾經很流行,特別是在一些年輕朋友中激起了共鳴。是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滾滾紅塵,“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不讓我們煩嗎?煩惱就如同我們的影子,常隨左右:人家眉清目秀,而自己卻偏偏長了個“綠豆”眼睛,能不惱?人們常說健康是福,而自己卻身患疾病,能不煩?人以和為貴,而他人又總是與自己“作對”,從而和人家總也搞不來,能不怨?他人左右逢源、“平步青云”,而自己老是“原地踏步”,能不恨?好不容易處了個對象,對方又突然提出“吹燈”,焉有不苦惱之理?諸如此類,足以將我們埋進“灰色的情調里”,甚至還可能會讓我們整個一生都不快活。
的確,煩惱是人類快樂的天敵,它會影響人們的思考能力、工作效率、身體健康及至人生幸福。煩惱,就如一個睜大著雙眼的惡魔,時時都在伺機吞食我們;煩惱,就像火苗,如果不想法撲滅,就可能引發火災,既傷害自己,也灼傷別人;煩惱,就像一條無形的毒蛇,如果任其肆虐,不僅會咬食人們的信心、勇氣和堅毅,而且也會吞噬一個人的青春、活力和智慧。
楚漢相爭時,項羽叮囑大將曹咎要堅守城垣,切勿出戰,只要堅持15天就是勝利。孰料,項羽剛走,劉邦、張良就在城下來了個“罵城計”,派人日夜辱罵曹咎,什么詞難聽就揀什么詞用,什么話難堪就挑什么話說。這簡直讓曹咎煩透了!于是,怒火中燒的曹咎帶兵殺出城門,沒想到即刻就中了漢軍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了。這就是所謂“急則有失,怒則無智”。所以古人云:“怒不可以興師。”而周瑜的悲劇則更為典型,他僅僅讓諸葛亮來了個“三氣”,就金瘡迸裂、含怒而死,說起來真讓人千古扼腕、痛惜至極。
其實,對有的人來說,煩惱纏身,是他自己找來的;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煩惱再多么頑固,再多么地作惡多端,卻也會讓它無法靠近。
大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他卻把這一煩惱棄之一邊,而把保存在他心中的那份對人世間美妙的感覺,化作了傳世的佳作。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曾經經歷過極其悲哀的婚姻,這種痛苦的體驗幾乎讓他自殺,但他卻很快從這種痛苦中解脫了出來,于是就有了不朽的《悲愴交響曲》。在許多年前,有個年輕的律師,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絕望之中。他的家人和朋友也不得不將他所能接觸到的刀具收藏好,以防不測。但這個年輕律師最終并沒有陷入煩惱的困擾中,后來還成為了卓有建樹的美國總統。這個人便是林肯。達爾文的進化論改變了地球上生命科學的基本概念,殊不知,他卻是一個殘疾人。達爾文曾經對此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如果我不是及時擺脫殘疾的煩惱,也許不會做到我所完成的這么多的工作。”
無數事實表明,許多有所作為的人,正是因為他們極力地擺脫了各式各樣的不可名狀的挫折和煩惱,振作起來,并以此作為通往勝利的起點,同時積聚奮起的強大動力,努力挖掘自身的潛力,從而把不曾意識到的才干、智慧和毅力,充分地開發出來,進而化“腐朽”為“神奇”,最終才取得成功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則故事。曾任英國首相的勞倫·喬治,在和朋友散步時,每經過一道門,都要隨手把門關上。
“您可以不必關門。”朋友微笑著告訴他。
“哦,是的。”喬治若有所思地說,“我這一生卻始終都在關我后面的門。要知道,當我把門關上,也就將煩惱留到了后面。這樣,我就能輕松前行。”
喬治的回答似是答非所問,但細細品味,它卻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不是嗎?“隨手關門”,能讓我們擺脫厄運,走出困境,使我們的人生身處絕境而能化險為夷。
前不久,我讀到了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老者過馬路時,不幸被汽車撞倒在地而喪命。可這個人的驗尸報告上卻說,他患有肺病、潰瘍、腎炎和心臟衰弱等多種疾病。而讓人驚嘆的是,他竟然活到了84歲。為他驗尸的醫生也感到不可思議:“這樣一個全身都是病的人,按他的身體狀況而言,30年前他的家人就該為他操辦喪事了。”于是,有人向死者的遺孀討教其中的奧秘,是什么原因使他活了這么久?她說:“我的丈夫從不讓那些不健康的情緒困擾自己,所以他很少有煩惱。每次一遇到不幸或苦惱,他總是設法讓自己堅信,第二天一定會過得比過去更好。”
在我的家鄉有個老婆婆,今年雖已82歲高壽,但仍然思維敏捷,身體硬朗。可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人生之旅卻充滿坎坷:青年守寡,壯年失子,63歲時還身染重病。面對種種煩惱和不幸,他不僅堅強地挺了過來,而且還生活得有滋有味。原來,她自有她對付煩惱的“絕招”——“關閉爐門”。在她的房間里擺著的煤爐,并不用來燒飯,而是讓其履行特殊的“職能”。老婆婆告訴我,她把煩惱想象成黑炭,每當煩惱光臨,就撿起一塊炭丟進爐中,關上爐門,然后想象著煩惱統統都被熊熊烈焰燒成灰燼。她說:“這樣做了以后,我便有了一番好心境來開始我的新生活。”
有人把煩惱和快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在吃蘋果時,一口咬下去,發現蘋果里有一條蟲子,人們會作出什么反應?有人慶幸:還好,沒把蟲子吃進肚子里,其實就是吃進了肚里,也沒有什么了不起,說不定還有營養哩;有人竊喜:據說有蟲子的果子都是最甜的,這可讓我“中獎”了,這個蘋果的味道真還不錯哩;也有的人卻痛苦不已:想吃個蘋果吧,怎么就偏偏會是個有蟲子的呢,我怎么總是這么倒霉;還有的人則更是擔憂:哎呀,以前是不是有蟲子已經讓我吃進肚子里了呢,那樣可容易得病!于是,他越是這樣想,就越是覺得自己已經吃進了很多很多的蟲子,使本來沒有病的他竟也真的鬧出了病。無疑,“慶幸”的人和“竊喜”的人,他們的人生一定會很幸福;而“痛苦”的人和“擔憂”的人,則永遠只能和煩惱為伍。
這則比喻很是耐人尋味,它給我們許多啟迪。
如何能夠讓我們遠離煩惱,關鍵的是要有個好的心境和科學的態度。不是嗎,世上有那么多的山珍海味,我們如果把粗茶淡飯做出花樣,仍然會吃得有滋有味;街上跑著那么多豪華氣派的小轎車,而我們雖然只騎著自行車或者安步當車,這樣很好,既自由自在又可以活動筋骨;當他人住在客廳有會議室大的套房里,又何必去嫉妒?只要自己的家是個“溫暖的小屋”就已足矣;當身處逆境時,我們多想想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們,就可以感受到屬于自己的那份人生幸福的滿足和體驗;當我們的奉獻和付出,覺得似是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時,如果多去想想那些死去的先烈,便會覺得自己的奉獻和付出竟是那樣的微不足道;當我們為境遇之“惡劣”而大傷腦筋時,多想想那些在生死線上正在頑強地抗爭的人們,我們暫時的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這樣,我們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將煩惱關在門外。事實上,只有那些善于從煩惱中淡出的人,才能真正地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面對厄運,我們要能及時地“關門”(其實,這種厄運,也并不是人人都會碰得到的);而對于那些小小的“不幸”,我們同樣也應當學會“關門”。要知道,能夠勇敢地抗住厄運的光顧,也正是從對付小小的“不幸”開始的。
我和朋友一起出差,在途中朋友不慎將包搞掉了,錢包和高檔相機都丟失。更令他心疼的是,他多年來利用業余時間花費了大量心血準備的參加考研的一些珍貴資料也被弄丟了。你想他能不著急嗎?他一下子腦門兒汗都冒出來了。可沒一會兒工夫,他卻平靜如水。看我們替他急得不知所措的“現場直播”,他反倒哈哈大笑起來。我們不解其故:真是的,他還在樂呢,好像丟東西的不是他!我們替他“煩”,他倒成了與之無關的局外人。于是,我便生氣地對他大聲喊道:“你這個家伙是不是腦子有毛病?釣魚的不急,背簍的卻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干著急,這算是哪家子的道理?”沒想到朋友的回答卻讓我啼笑皆非:“留得青山在,何愁無柴燒?我不樂你還想叫我哭嗎?難道我一惱,問題就解決了?難道我一惱,丟失的東西就找到了?”事后細細地回味,朋友的話的確也不無道理。不是嗎?東西反正也不見了,什么急啦氣啦怨啦,都是無濟于事的。否則,只能是火上澆油,丟失了的東西不僅找不回來,反而還損失了一份好心情,這叫“賠了夫人又折兵”,怎么也是不合算的,還不如心平氣和,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興許還能采取一些補救措施,或許還能“亡羊補牢”呢。
煩惱并不可怕。我們只要善于做到“隨手關門”,就能及時地把煩惱拋給昨天,就無須負重,而是輕松地走出生活的迷途,從而笑傲人生,灑脫地走向幸福快樂的明天。
我們應始終記住的是,人生旅途中的“隨手關門”,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動作而已,而是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是一種折射出積極向上的人性光輝的生存智慧。
(張石平)
上一篇:扔幾件東西就是斷舍離,想得太簡單了
下一篇:拖延和高效之間,只差一個“余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