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一則故事:
有位哈佛大學校長來北京大學訪問,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一年,這個校長心血來潮,準備過一段時間與眾不同的生活,于是,他向學校請了假,然后告訴自己家人,不要問我去什么地方,我每個星期都會給家里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接下來,他一個人,帶著簡單的行李,去了美國南部的農村,開始了他所謂的與眾不同的生活——農村生活。他到農場去打工,去飯店刷盤子。在田地做工時,背著老板吸支煙,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說幾句話,都讓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廳找到一份刷盤子的工作,干了四小時后,老板把他叫來,跟他結賬。老板對他說:“可憐的老頭,你刷盤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三個月后,這個“可憐的老頭”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后,卻發現,一切原本熟悉的東西頓時變得新鮮起來,工作成為一種全新的享受。
生活中的人們,你是否也有這樣特殊的經歷?對于這位哈佛校長來講,這三個月的經歷,就是一次洗滌心靈的過程,他原本是一校之長,原本博學多才,但在經過了新環境的熏陶之后,他回到了原始狀態,洗掉了心靈的“垃圾”。
伊麗莎白,她82歲從哈佛大學畢業。她之所以能成為哈佛人敬重的對象,并不是因為她已年邁,而是因為她有一顆勇敢的心。
又是一年畢業典禮,這一天,伊麗莎白和其他畢業生一樣身穿學士服,頭戴黑色學士帽,她從校長手中接過自己的學士畢業證書。另外,她還被頒發了一項表彰其學術成就和品德的獎項。在這一刻,伊麗莎白是激動的。她的勇氣終于有了收獲。
事實上,伊麗莎白能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也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
1941年,伊麗莎白就從高中畢業了,隨后,她結婚并生了4個孩子。再隨后,她有幸成為哈佛大學健康服務部的員工,在哈佛大學工作,她被學校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感染,慢慢地,她開始穿梭于各個課堂之間,旁聽各種課程。
就這樣過了很多年,伊麗莎白并沒有正式注冊成為哈佛的學生,因為她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么多課程。然而,這時,她的同事和同學都開始鼓勵她,這讓她又產生了爭取學位的念頭。
此時的伊麗莎白已經是73歲的高齡。對于這樣年紀的人來說,安享晚年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但伊麗莎白不甘心,她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就這樣放棄。于是,她再次鼓起勇氣,走進了哈佛的課堂,為此,她還給自己制定了10年的目標,也就是要在83歲之前從哈佛畢業。
如今滿臉皺紋的伊麗莎白在哈佛工作了25年,學習了20年,攻讀了9年學位,最終趕在自己的孫女之前獲得了本科學歷。
在哈佛,伊麗莎白可謂是獨特的一位學生。許多教授都以伊麗莎白的事跡作為案例,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勇敢嘗試,走屬于自己路。
上一篇:最美的不是結果,而是人生的旅途
下一篇:有些事,堅持下去才知道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