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把錢看得太重。生活中,人應該有更長遠的目光,應該有更高尚的追求,應該“道義當頭,志向遠大”。
蕭何曾任沛縣功曹,他勤奮好學,思維機敏,對歷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結交朋友。劉邦當時是小亭長,他平時不拘小節,經常惹事。蕭何曾多次為他解圍,后來,兩個人結為生死之交。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蕭何和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商議形勢,和早已起義的劉邦開始聯系。當時的沛縣令也想歸附陳勝,以保住官位,就和蕭何、曾參商議。蕭何建議重用劉邦。他們到芒碭山找到了劉邦。當他們回到沛縣后,縣令卻變卦,扣押了蕭何。劉邦知道后大怒,帶兵打回沛縣,殺縣令,救出蕭何,與之共謀大計。蕭何向眾人宣布,公推劉邦為起義的首領。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軍由藍田至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至此,秦滅亡。
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將士們大都搶掠金銀財物,劉邦看到秦宮中華麗的裝飾、成堆的金銀珠寶,還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覺飄然起來。
唯獨蕭何,進入咸陽后,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疾如星火般地趕往秦丞相、御史府,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的圖書檔案都收藏起來,待日后查用。蕭何這樣做,使日后劉邦對于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都了若指掌。
蕭何采取一系列措施,協助劉邦收拾關中的殘破局面,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安撫民心。蕭何先頒布法令,建立漢朝統治秩序和統治機構,修建宮室、縣城等等;又開放原來秦朝的皇家苑囿園地,讓百姓耕種,賜給百姓爵位,減免租稅等等,并讓百姓推舉年齡在五旬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為“三老”;再選各鄉里的“三老”為縣“三老”,輔佐縣令,教化民眾。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期,蕭何坐鎮關中,劉邦把關中事務全部托付給蕭何。蕭何征發兵卒,運送糧草,供應漢軍;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秩序。事項報于劉邦,劉邦總是允許蕭何照辦,也可先行再報。劉邦幾次戰敗,蕭何每次都征發關中兵,補足漢軍缺額。劉邦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轉危為安。
公元前203年,項羽因連年戰爭,陷入兵盡糧絕的困境。而漢軍因蕭何坐鎮關中,不斷輸送糧食兵力,擁有了兵強糧多的好形勢,最終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在蕭何獨具慧眼,不貪錢財,卻“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這件事上,古今都有定評。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對此曾經這么說:“周公辨九州之土壤,以奠民居;蕭何收天下之圖籍,以定帝業。”可見,蕭何志向遠大,對劉邦“定帝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往今來,富貴功名是大多數人都想要的東西,但是如何得到,卻有一定的原則。如果目光狹隘、志大才疏,那是干不成大事的。
當然,貧賤是人們不想面對的,但擺脫貧賤也一定要遵守道義。真正的君子寧愿安貧樂道,也不會不擇手段地去攫取榮華富貴。
伯夷是商朝時期孤竹國國君的長子,他有兩個弟弟,最小的弟弟叫叔齊。伯夷的父親有意立叔齊為繼承人,伯夷的父親死了以后,伯夷為了遵從父親的遺愿,就從孤竹國出走,好讓叔齊即位,而叔齊尊重嫡長子繼承制,非讓哥哥即位,于是也出走了。孤竹國人沒有辦法,只好讓伯夷的另外一個兄弟即位。伯夷和叔齊兄弟倆后來重逢,為了躲避商紂王的暴政,就隱居在北海之濱,后來聽說周文王善待老人,兄弟倆就一起投奔西周,在半路上碰到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才知道文王已經死了。兩人極力勸武王不要伐紂,沒有成功,后來周滅商,兄弟倆發誓不食周粟,于是到首陽山采野菜為食,最后,伯夷和叔齊為了表明心志,絕食而死。從孔子到孟子,再到后世的士大夫,都將伯夷兄弟看作孝、悌、忠、廉的典范。
目光長遠、志向遠大的人能堅守正義的本真,能堅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底線,他們也能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
其實,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一個人目光長遠,志向遠大,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是最大的幸福。貧富不是區別人高下的標志,只有理想才是鑒定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準繩”。
每個人生活的軌跡和所處的環境都有所不同,不要過分地苛求自己的生活條件一定要比別人強,也不要在自己窮困落魄時自暴自棄,而要有精神上的信仰和內心的追求,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人要學會把握自己。比如,面對貧窮、不如意的生活要奮發進取,改變不良境遇,在窮途末路的困境中要看得開、想得通,在憤憤不平、深陷痛苦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激勵自己擺脫困境,在生活中堅定地不斷努力前行。
上一篇:以公利為出發點,不為私欲所蔽
下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