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留余地,也是為自己留余地
中國有句老話:“為別人留余地就是為自己留余地。”事實的確如此,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都要和周圍的人打交道,難免產生分歧,但不管誰是誰非,“得罪”別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為此,你一定要記住,永遠不要與人爭執,逞口舌之能只能圖一時之快,終究贏不了什么。永遠不要爭執的意思就是,不要和人針鋒相對、斤斤計較……永遠不要和人爭執體現的是一種“放下”的智慧,是豁達的心胸、寬容的理念、做人的技巧、寬恕的美德……相反,處處愛和人爭執是自私的表現。凡事應先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然后做出反應和行動,這才是明智之舉。
宋朝時,有一位精通《易經》的大哲學家邵康節,他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和蘇東坡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睦。
邵康節病得很重的時候,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面有人來探病,程氏兄弟問明來的人是蘇東坡后,就吩咐下去,不要讓蘇東坡進來。
躺在床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一雙手來,比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做出的這個手勢是什么意思。
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后來的人走走。”說完,他就咽氣了。
邵康節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人活一世,真正的大智慧是懂得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千萬不要使自己的思維和言行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而走到極端,因為事物是復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定事情的最終結果。如果你是個做事容易沖動的人,與人交惡也很正常,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情斷義絕”“勢不兩立”之類過激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都閉口不言,以便他日狹路相逢還有個說話的余地。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那些曾經和你為了小事爭執不下的“敵人”,轉眼間就可能成為你的商業伙伴、同事或者領導。人情世事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社會生存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用不了“十年”,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人際關系、生存狀況等就可能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人們相互間更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把話說得太滿、過絕、咄咄逼人,讓對方下不來臺,將來一旦發生了不利于自己的變化,就難有回旋的余地了。
永遠不要與人爭執,即使你贏了,爭執也不能使對方信服于你。“世人都很精明,你如何讓人信服你并愿意支持你才是最重要的”,李嘉誠就是靠這個理念,才成為萬人景仰的財富巨人。心理學家建議,在“開戰前”30秒,先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究竟是什么在讓我生氣?第二,這件事情是否很糟糕,需要通過吵架來解決?第三,吵架能解決問題嗎?在回答完這三個問題后,你會發現,有些事情根本不值得爭吵。
上一篇:內心淡然,用心生活
下一篇:凡事達觀,不糾結于眼前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