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辭,讓語言更加炫麗
我們都知道,交談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把兩個陌生的人變為熟悉,由熟悉變成知己或親密的朋友。而中國是一個語言文化知識底蘊豐厚的國家,自古以來,人們就善于將平淡無奇或晦澀難懂的語言經過修飾后變得形象生動或易于理解等。然而,不少有過脫稿演講經歷的人都抱怨:“這年頭,說話難,在眾人面前說話更難!”的確,那些不會說話的人,通常在演講的時候,語言干澀無味,讓人聽之昏昏欲睡,更沒有繼續交談的欲望。如果我們能巧妙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就能立刻讓你的表達炫麗起來。
假如你要對暗戀多年的心上人表白一種咫尺天涯的感覺,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我每天都跟你在一起,卻從來不敢向你表白,我好痛苦啊……
第二種說法,我每天都跟你在一起,卻不敢向你表白,就像在大海里漂流,口渴得要命,四周都是水,偏偏一口都不能喝!今天,我終于鼓足了勇氣,把海水變成了淡水。所以……
你覺得哪種更有效?肯定是第二種!那么,什么是比喻修辭呢?
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它。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點,發現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對甲事物有一個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認識。
例如,在莫里哀的喜劇《太太學堂》里,阿南解釋人為什么“吃醋”,為什么生氣。阿南:“我給你打個比喻,你就清楚了。你端著一碗湯,來了一個餓鬼,要喝掉你那碗湯,你不單生氣,還要揍他,你說對不對?”堯“對,這話我懂。”阿南:“‘吃醋’”完全跟這一樣,女人確實就是男人的湯。一個男的看見別人想嘗嘗他的湯,馬上就大發雷霆。”
佛說法,經常妙用比喻。佛教有《百喻經》傳世。可見,比喻在語言中的運用多么重要。
很明顯,我們發現,案例中的陳建在演講時之所以能博得同事們一笑,是因為他那句頗有意蘊的比喻句:“出門是兔子,辦事是孫子,回來是駱駝”。“兔子”是指出門為了搶時間趕車趕船跑得快;“孫子”是指為了買到所需貨物不惜請客送禮,低頭哈腰地向人家求情;“駱駝”是指回來的時候不僅要辦好貨物托運還要給老婆孩子買東西,負載很重。他用形象的比喻說明采購工作是個吃苦受累的活兒,讓同事們產生了共鳴。
那么,在演講過程中,我們該怎樣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呢?
1.調動我們的形象思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這里,“紅玫瑰”與“白玫瑰”之間的不同,通過這一巧妙的比喻,就顯而易見了。但沒有異乎尋常的想象力,是無法達到這一表達效果的。
的確,有時候,我們在演講時的語言之所以會平淡無奇,是因為我們束縛了自己的思維。假如我們能在語言的訓練中,轉換角度分析,比如,可以從意義方面入手,也可以從形式方面入手;可以著眼于詞語,也可以著眼于句式。這樣,我們會發現,同樣一句話就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比如,演講中,我們原本想贊美某個聽眾年輕美麗,通常我們會說:“您皮膚真好……”但如果我們轉換一種說法:“我終于知道為什么人們會有‘剝了殼的雞蛋’這一說法了,原本還以為是夸張呢,今天算是見識到了。”這里運用的就是比喻的修辭手法,這樣表達,更顯得動聽。當然,我們在表達之前,最好作一番鋪墊,否則會顯得唐突。
2.靈活運用,隨機應變
生活中,有些人個性害羞內向,在公共場合不敢開口,更別說靈活運用語言的藝術。一句話在普通的場合和演講場合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妥善運用,隨機應變,仍然無法發揮這一比喻修辭的妙處。
另外,我們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時,需要注意的是:
(1)喻體必須使受方清楚,一般要常見、易懂。但在演講中要會“順手牽羊”或順勢而為,能及時從對方的信息中把握機會,創造突如其來、具有想象爆發力的比喻。
(2)比喻要貼切。必須對喻體和本體的共同點作認真的分析概括。
(3)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感情色彩不得體,語言表達就失去了光彩。
我們在表達的時候,若能正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一句干澀的語言就會頓時形象、生動起來!
上一篇: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下一篇:注重互動,炒熱現場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