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從中庸之道的冒險才是一種真勇氣
在生活和生命中,最大的冒險是不冒任何風險,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冒險也不是一味地大膽蠻干,不能為冒險而冒險,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這個法則就是冒險中要遵循中庸之道。也就是說,冒險要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不可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一味地大膽,冒險要冒一定的風險,但不可冒絕對的風險。換句話說,冒險要遵從一定的度。這個世界上什么都有度,跨過一定的度之后積極的事情也就變成消極的事情了。比如一個企業家創業,冒險就不可太過度,不可把自己一旦失敗就逼入跳樓的境地。
眾所周知,萬科是我國房地產界的龍頭老大,而王石就是萬科帝國的領軍人物。他曾說過,市場暴利終歸要趨于平均利潤。追求暴利將導致兩種惡果:一是風險極大,高利潤與高風險成正比。一把贏不一定把把贏,追逐暴利往往是滅項之災;二是浮躁心態,一心只想一夜暴富,小利往往看不上眼,反而喪失許多機會。
1993年的時候,對于蓬勃發展的房地產界,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全國房地產市場走入低谷,第一代和第二代房地產商進入調整消化期,正在此時,一批新興房地產商異軍突起,這就是第三代房地產商。“市場是公平的,你是怎樣賺錢的,也會怎樣賠本,甚至遭受成倍處罰。”王石是清醒的。同時,面對中國地產泡沫經濟,朱镕基總理進行了宏觀調控,剎住了“圈地運動”之風。宏觀調控給了萬科更大的發展空間,資產規模由最初的5100萬元凈資產迅速積累到2.5億元的總資產,現在凈資產已達28.33億元,總資產達50億元,負債比率下降45%。萬科在房地產業界迅速崛起。
而之所以能做到這些,與王石的“冒險哲學”是分不開的。王石這樣解釋自己對萬科的定位:“我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讓萬科始終處于領跑者的狀態,而不是去跟跑或是去犧牲。萬科開發房地產時間長一些,對于后來者我們愿意讓他們分享萬科成功的經驗,也讓他們學習萬科的教訓。萬科沒有給自己定什么時候沖線什么時候離線。我們喜好把自己放在高峰,因為這樣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懷……”
其實在1992年的時候,中國就爆炒房地產,業界完全被“利潤率低于40%不做”的暴利心態左右,王石卻語驚四座:“萬科高于25%的利潤不做。”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同行罵王石胡說八道,嘩眾取寵。
但其實王石此時已領悟到,市場暴利終歸要趨于平均利潤。他認為,追求暴利將導致兩種惡果:一是風險極大;二是浮躁心態。并非王石有先見之明,王石說:“我不是不要賺錢,不想把企業迅速做大,我把追求平均利潤定為萬科的經營宗旨,是用許多教訓換來的。”王石算過一筆賬:“萬科是從1984年靠貿易起家的,最初的貿易利潤率在80%以上,利潤高則大家都搞,結果利潤率掉到8%至2%,最后無利可圖。做進出口貿易有2%的利潤是正常的,但嘗過80%暴利的甜頭,誰還瞧得上2%?如果把萬科從1984年到1994年的貿易盈虧相抵,結果竟是負數!市場很公平,你怎么從暴利中賺的錢,你再怎么賠進去。”
事實上,王石一直在力戒暴利心態,萬科1993年從B股市場籌集4.5億元,資金多了就迅速擴張,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房地產項目遍及12個城市,行業橫跨5大類,資金投下后才感到人才和管理跟不上。王石曾感慨:“錢多了也麻煩啊!”缺錢就不允許你盲目投資,不允許你犯大錯誤,如果戰略目標不明確,又沒有控制能力,錢多了反而是災難。有一段時間,王石見了缺錢的企業就調侃:“恭喜你呀,犯不了大錯誤!”
后來,外國投資家給了王石更深刻的領悟:“中國企業在爭取國際基金時,常常會說‘我的增長一直是100%’,這樣會把他們嚇死,他認為你是泡沫經濟,他需要你穩定持續增長。人家的規則告訴我們:一味追求高增長也是一種暴利心態。”
從王石經營企業時的“冒險哲學”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石遵從的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冒險行為。不追求暴利,不追求一味的高增長,這就是合理的冒險,在科學意義上的冒險,是符合商業規律的。而那些追求幾年內發展到跨國公司的企業大多沒多長時間就灰飛煙滅了。
大膽的決策并不等于蠻干。對于成功人物來說,冒風險的前提是明了勝算的大小,做出冒險的決策之前,不要問自己能夠贏多少,而應該問自己輸得起多少。一點把握都沒有就盲目地去冒險,那你的膽量越大,賭注下得越多,損失也就越大,離成功可能會越來越遠。
冒險不是冒進,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怎樣區分冒險與冒進呢?這里有個比喻:一個人要到一個山洞里取一塊金磚。如果山洞里全是野狗,這就是冒險;如果山洞里面全是老虎,這就是冒進。如果山洞里面既沒有任何動物,也沒有金磚,那么這只能稱做“冒蒙”。“冒蒙”只是浪費時間。要想成功,一定要分清冒險與冒進的關系,要弄清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無知。無知的冒進只能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遭人嘲笑。
因此,只敢于冒險不行,還得善于冒險,遵從中庸之道的冒險行為就是善于冒險。中庸不是保守,它是穩重,是能找到一件事情黃金分割點的一種思想。這也就是說,成功需要冒險精神,但不能有冒進的行為。做大事不能光靠膽量還必須有理性的“重心”,也就是說,要懂得把一件看來風險很大的事情,放在心中再三權衡,算計利害成分,做到心中有數,才可以避免無謂的犧牲。因此,冒險要講究策略,無謂的冒險就不是冒險,而是拼命。敢于冒險是成功人物的特質,善于回避風險是成功人物的法寶。
格蘭特是美國一家著名的日用品零售公司,該公司的創始人威廉·格蘭特19歲的時候開始經商。他起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上開設了一家鞋店,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于1906年用自己全部的積蓄在林恩市投資開辦了一家日用品零售店。由于美國當時經濟發展迅速,格蘭特商店的商品適應了市場的需求,生意很興旺。接下來幾年的時間里,他又相繼在美國的一些城市開設了幾家連鎖店,其銷售額也在不斷增加。
然而好景不長,1968年,年事已高的格蘭特將公司交給邁耶管理。邁耶當上董事長后,很快便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沒有意識到任何一家商店從開業到成熟都需要一個被消費者認識的過程,同時,任何一個公司都時刻面臨著商業競爭的考驗。他沒有深入研究,便盲目增設連鎖店,開始實施一項擴張計劃。
1974年,格蘭特公司在各地的連鎖店迅速增長到82500家,相當于10年前的1000倍。其擴張速度遠遠超出美國最大的西爾斯零售公司。然而,格蘭特公司的銷售額并沒有隨著連鎖分店的增多而增長,相反,每家分店的平均銷售額卻急速下降。新店的增多導致了經營費用的增加,而公司的銷售額下降又必然使經營成本增加,這樣一來,格蘭特公司便開始由盈轉虧。連年的入不敷出,格蘭特公司只得向多家銀行舉債,致使公司債臺高筑,信譽急速下降。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格蘭特公司只好在1975年提出破產申請,成為美國有史以來宣告破產的第二大公司和零售業中最大的公司。格蘭特公司由于拔苗助長,盲目冒險,最終不可避免地倒閉了。
不控制好風險,對企業來說是致命的。由此可見,勇敢不是無知。明明知道前面是陷阱還要猛沖猛打,這就不是冒險而是愚蠢了。眾所周知,一個公司沒有經營目標,就談不上科學合理的經營;對一個人來說,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具體分析,是穩步前進的前提。如果一味地求快、求高,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貪大求多,逆規而行,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深陷泥潭。
我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有云: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意思是說用兵打仗并不在于軍隊的數量多少,只要不恃勇輕進,并能判明敵情,集中使用兵力,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就行了。這和一個人的成功是一個道理,并不是風險冒得越大越好,辦事速度越快越好,而是要理智地冒險,科學地成功。
上一篇:贊美別人,是擁有勇氣的表現
下一篇:防止小富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