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總有被撕下的一天
面具總有被撕下的一天
許多人總喜歡帶著面具做人,把自己偽裝成各種能夠討好別人的模樣,希望能夠換來什么好處,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面具,總有被撕下的一天。
那些老于世故的人是不誠實的,他們總是防著別人,所以總想用謊言來掩飾自己的本意;老于世故的人,是狡猾,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著高明的手段,所以總是能夠犧牲他人的利益而成全自己;老于世故的人,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向人們展示他的偽善,而事實上他們總是懷有另一種目的和陰謀的。可是,盡管老于世故的人很聰明,但是狐貍的尾巴總有露出來的一天。他們遲早會被人戳穿假面目,不會有任何好下場。
王莽乃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因此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王莽初任黃門郎,后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書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翌年,漢成帝薨。漢哀帝繼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公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公元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開始,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稱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后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后來托古改制,進行改革,但由于貴族、豪強破壞,改制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使階級矛盾激化。加之朝廷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賦役繁重,橫征暴斂,法令苛細,終于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說得最是精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啊,偽君子就是這樣,表面滿嘴道德,暗地里卻任意妄為。
老于世故的人常常是偽君子,是陰險的道德家,說著言不由衷的謊話,干出欺世盜名的勾當。他們有蜜糖般的謊言,有處心積慮的幌子以及儒雅的外表和夸張的表情。他們有著慢條斯理的言辭、文縐縐的腔調,甚至連舉止都是溫文爾雅的。可是,他做出來給人們看的一面,跟他內心里想的,實在是有太大的差別。
當然,老于世故的人因為手段高明,所以經常玩弄他人于股掌之中,可是,一旦他們的計謀被揭穿了,露出了真正的面目,就會落到眾叛親離的下場,再也不會有人愿意守在他的身邊,伴隨他并且相信他了。
可見,做人不能太圓滑,不能太虛偽,偽善的面目總有被拆穿的一天,面具總有被撕下來的時候。
上一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下一篇:下班后,你是充電呢還是充“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