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心底“真正的教師”
老舍是我國“五四”以來的進步作家。他擅長于表現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描寫北京城市貧民的生活,表現中華兒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命運。
在老舍那反映舊北京貧民悲慘生活的作品中,飽含著作家苦難童年的經歷,飽含著他對心底“真正的教師”母親的崇敬和深沉的愛。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個滿族貧民的家里,一歲半時,八國聯軍進北京,當旗兵的父親在與敵人巷戰中,被燃燒彈活活燒死。在這場民族的劫難中,老舍也險些喪命于鬼子的刺刀下。
父親死后,官府每月只發給他家一兩五錢餉銀,遠遠不夠維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剛強的母親咬緊牙關,拼命地給人家漿洗縫補衣裳,默默地挑起了撫養孩子的重擔。生活的艱苦是可想而知了。
老舍正是這樣,從小就學到了母親勤勞、要強、辦事認真,對人寬厚的美德。這些美德是他戰勝困難,積極生活,積極做人,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
小的時候,老舍看到母親和三姐做活很辛苦,有時連飯都吃不上,就幫著打下手,遞烙鐵、看火,送熱水和涼水,他為自己能幫母親減輕一分勞累而高興。這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好習慣。
老舍愛清潔、愛整齊的好習慣,也是從母親那里學來的。小時候,母親澆花,他就幫取水;母親掃地,他就幫撮土。老舍直到晚年,一直堅持自己動手,收拾屋子,取水澆花。他寫的稿子也總是清清楚楚,整整齊齊。
老舍的母親還會為嬰兒洗澡,給孩子剃頭,給小媳絞臉。凡是她能做的,無論再忙也總是有求必應。誰家有事要幫忙,她總是跑在前頭。老舍從母親那里學來了這些美好品格,待人熱情、誠摯,樂于助人。成名后對青年人尤其關心,總是求訪必見,有函必復。
老舍的一家,祖祖輩輩都是文盲,哥哥姐姐也沒念過書。老舍7歲那年,要強的母親省吃儉用,把老舍送進了私塾,而后又上了小學。
老舍深知母親掙錢供自己念書不易,上學非常刻苦勤奮。學校里有些紈绔子弟,看不起像他這樣的窮學生。老舍就像母親一樣,不顧他人的白眼和冷視,有眼淚往肚子里咽,咬緊牙,發奮苦讀,從來不在衣著飲食上有什么要求。
大姐給他做了一雙新布襪子,他舍不得穿,總是穿著那雙滿是補丁的舊襪子。中午放學回家,碰上家里沒飯吃,扭頭就回校,餓著肚子上課。
老舍把學習看成是最大的樂趣,把書本當做自己的樂園。他偏愛文學,能背誦許多古文和詩詞,擅于作文和演說,在同學中學習成績拔尖。
小學畢業后,老舍考入了北京市第三中學,只上了半年學,他又偷偷地報考了北京師范學校。因為老舍想,師范學校的一切費用,包括制服、飲食、書籍,都由學校供給,可以減輕母親的負擔,考入師范學校之后,他才高興地把消息告訴母親。
1918年,19歲的老舍以優異的成績在師范畢業了,被派往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老舍懷著深情對母親說:“以后,您老可以歇歇了”,母親看到兒子已長大成人,多少年的酸甜苦辣一時涌上心頭,不禁滿面熱淚。
老舍的母親一直活到83歲,1941年病故。老舍滿懷深情地回憶說:“從私塾到小學、直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充分抒發了對母親的養育之恩、人格的培養和教育的無限感激,對母親無比真摯的敬仰和深沉的思戀之情。
老舍沒有辜負母親當傭工供自己上學的辛勤撫育,沒有辜負母親對自己的教育,把母親視為自己“真正的教師”,一生為像母親一樣受苦受累的人民大眾發奮寫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是其創作上的一大高峰,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名著。
老舍先后發表、出版的戲劇、曲藝、論文等作品,總數約三百萬字,每年為人民貢獻近二十萬字的精神食糧。話劇《茶館》,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是他終生藝術創作的結晶,也是人民的寶貴財富。
老舍終生以母親的品格美德砥礪自己,把母親看做自己真正的教師,成為蜚聲中外的著名作家。老舍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正是他母親的辛勤栽培,給了他生命的教育。
上一篇:終身努力的舒同
下一篇:肖楚女以能者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