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空杯的智慧
一個小和尚在一座寺院修行三年,自覺沒有長進,他對師父訴說自己的困惑:“師父,我每天都在讀佛經,一有時間就思考佛理,為什么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進步?”
師父說:“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喝一杯茶吧。”說著,師父親自為小和尚的茶杯斟滿茶水。眼看茶水溢了出來,小和尚說:“師父,水溢出來了,杯子已經滿了?!?/p>
“不,杯子沒有滿。還能繼續倒?!睅煾刚f,繼續倒茶。
“杯子已經滿了,怎么能再容納茶水呢?”小和尚說。
“那么,你的腦子已經滿了,哪里還能容納新的東西?”師父反問。
小和尚恍然大悟,說:“原來我心里裝不進東西,是因為它已經滿了。我還沒有消化,就想要新的東西,欲速則不達,難怪沒有進步?!?/p>
人總是希望心靈能夠寧靜祥和,又害怕一成不變的生活,就算是修禪的人也渴望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但是,欲速則不達,小和尚把自己裝得太滿,就成了一個密閉的容器,不但裝不了新東西,連舊的東西都無法正常流動,思維也就出現了鈍化,難怪沒有進步。
如果把人生比作香茶一壺,我們每個人都在滾水般的困境中歷練,才散發出香氣。人生的價值應該是外向的,所以我們應該學著奉獻,就像茶水傾倒出來供人解渴,同時還要記得不要裝得太滿,這樣才能填充新的東西,補充新的滋味。
比起肉體的衰老,精神上的停滯更加可怕。一旦思維困在某個角落,眼睛就不會注意其他東西,腦子全圍繞著一個東西轉動,最后成了鐘表上的時針,機械呆板,再也沒有新意,這就是“癡”的代價。如果能給心靈留點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可以站得高一點,想得深一點,看得遠一點,也在這個空間,你就能夠察覺自己有遠離塵囂的一面。
張黎和徐青是一對好朋友。大學時,她們在不同的宿舍,學不同的專業,每周見幾次面,每次見面都要給對方一些小禮物,還有說不完的話。她們覺得對方就像自己的親姐妹一樣,只盼望畢業后兩個人能夠住在一起,朝夕相處。
畢業后,張黎和徐青終于能夠搬到一起,沒想到,她們的相處并不是那么理想。兩個人住得近,矛盾就多,難免挑剔對方,發生口角。終于有一天,兩個人吵翻了,張黎嚷嚷著說要搬家。一位師姐聽說這件事后說:“以前你們兩個好得像是要穿同一條褲子,怎么畢業沒多久就吵翻了呢?有道是距離產生美,你們不用搬家,只要不住在同一間房里,保證沒事。”
張黎和徐青沒有搬家,只是住到了不同的房間。二人有了各自的空間,關系果然緩和了不少,依然是很好的朋友。
常言道:“距離產生美?!边@句話是與人相處的至理。兩個人一旦太接近,缺點就會暴露無遺。不在一起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對方的好;朝夕相處之后,看到的都是對方的不好。不要小看人的挑剔,如果人一開始就能懂得寬容,又怎么會有那么多人提倡修養心性?
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并不是件壞事,一朵花遠遠看著是美麗的,不必非要湊到跟前,連它被蟲子咬的痕跡也看個一清二楚,既讓你不愉快也讓它難過。除非你已經達到了禪者的境界:不管它有什么優點缺點,你能夠全盤接受,并依然能欣賞它的美。
人也應該與世界保持一點距離,才能給自己留下轉身的空間。與世界保持距離,就是什么事都不要做過頭。小說電影里總在重復人生的癡迷,但要記得只有清醒的人才能把握生命,我們都免不了一時癡迷,但到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收斂,才有機會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照相的人都有這種體會:鏡頭只有調到不遠不近時,拍出的相片才是最美的。人的生活也是如此,通曉事理的人應該從容地調整自己的鏡頭,不必那么急迫,放下執念,讓心靈始終有個寬闊的所在,在悠然自得中,自有最美的一瞬。
上一篇:積累信用,既允諾便達成
下一篇:當事情變得瘋狂,也不要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