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你是充電呢還是充“電”呢?
下班后,你會充電嗎?肯定會的,因為手機肯定沒多少電了。
你記得每天給手機充電,自己呢?可能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睿智足夠淵博足夠有經驗,可是,這個世界變化那么快,你確定自己的知識不必更新、經驗不會碰壁?
如果你是菜鳥,無疑應該充電,道理不必多講,亟待成長的你此時不學習更待何時?如果你在某一崗位或者某一行業超過三年以上,更應該提醒自己,因為這時候很多人對工作已經駕輕就熟,自以為沒有什么新東西可以學習。
如果你在某一崗位或行業超過十年,更應該充電。因為這時候你那豐富的經驗早已成為雙刃劍,你更應該學習接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中出現的新生事物,以及年輕一代的新思維,并且重新認識變化了的世界和形勢。
越是見識短淺、心胸狹隘的人,越覺得自己滿腹經綸,傲視眾人。而一個人越是見多識廣,越知道這個世界的浩渺,越不會坐井觀天、夜郎自大,他們更清楚自己要學習的還很多。
所以,從一個人感覺自己是否需要充電,基本上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段位。
換句話說,在我看來,每個人都需要充電,無論行業,無論職位。
很多人都在犯的一個毛病是,太重視智力與機遇的作用,而忽視了勤奮與努力這些所謂的“笨功夫”。可能在他們看來,成功只像巴菲特那樣精準地判斷什么時候買賣股票,像扎克伯格一樣只要開發出一款軟件,像喬布斯一樣拿出一款熱賣產品就可以。然而你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在所有這些舉重若輕的行為背后,他們付出了多少。
而關于充電的內容,我倒是認為可以更寬容。既包括和你目前工作密切相關的,更包括毫不相關的。因為你壓根不知道自己以后會有什么境遇,需要用到什么知識。就像喬布斯在大學里旁聽書法課的時候并不知道這些漂亮的字體日后會成為麥金塔電腦的核心賣點一樣。
有一天晚上,一位朋友來訪,我正在看書,她翻翻封面,發現書名是《金雀花王朝》,撇撇嘴巴脫口而出:“你在看小說啊,我還以為你在學習。”
我笑笑:“這也是學習啊,它不是小說,是歷史著作。”
她毫不客氣:“你就別狡辯了,又沒人說不讓你看小說。我還以為你天天在家學習跟工作有關的東西呢。”
我不想跟她爭論,也不想跟她說,有一次我是因為書法知識讓客戶視為知己,并且形勢逆轉拿到了原本沒敢奢望的項目。
所以我從來都不把充電內容局限在學管理、英語以及專業培訓上,我還有更為廣闊的天地。而且在這片天地里,我甚至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哪怕看起來沒有利益。
你要相信,所有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長長的因果鏈條貫穿你的一生,你今天充的電,早晚有一天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照亮前方的路。
很多人告訴我,我下班要做飯洗碗洗衣服拖地做各種家務,還要回復郵件打電話處理各種瑣事,哪有時間充電啊?
這的確是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先留出整塊的時間用來充電,然后用零碎的時間做瑣碎的事情。比如,晚上8點鐘吃完飯,在10點鐘準備休息之前,有兩個小時,可以根據自己注意力的長短,分成兩個45分鐘,或者3個30分鐘,作為充電時間,剩下的時間作為課間休息,可以用來做瑣碎的事。
因為,假如你不給自己安排任務,東看看西看看,時間很快也就過去了。回過頭去想想,挺忙的,卻說不出來自己到底干了些啥。所以,零碎的事情,就放在零碎的時間集中處理。
還有很多人告訴我,每天下班回到家,甚至連飯都不想吃,只想癱倒在床上再也不起來。沖澡都不想,還談什么充電?
出現這種狀態,極有可能是你不喜歡這份工作,或者,你的體力太差不足以應對工作強度的消耗。
你別以為自己不干體力活,就不需要鍛煉身體。人生的前半程可能拼情商拼智力,后半程,拼的可是體力。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驚呼“年歲不饒人”以及“后生可畏”。后生讓人畏懼的,不是閱歷經驗,也未必是學識技能,更多是旺盛的學習能力與體力。
所以,別以為充電就是抱著一本書看,或者繼續對著電腦看視頻聽公開課,還包括鍛煉身體,為體力充電。這對你后半段的人生,尤為重要。
只要你愿意,一定能找出時間給身體充電。比如,如果你坐公交車上下班,可以提前一兩站下車,走去公司走回家。如果你開車上下班,在較為擁堵的周一周五可以選擇綠色出行,多走走,而不是永遠以車代步。再比如,下樓扔垃圾的時候選擇爬樓梯,而不是坐電梯。
當你足夠重視這件事,并且愿意把它的優先級提高的時候,就一定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并且堅持下去,直到看到它為你帶來的改變。
上一篇:面具總有被撕下的一天
下一篇:為了他的事業,你要保持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