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知青”這兩個字的涵義,它并不簡單地等于“知識青年”。誰還會把現在的中學畢業生稱“知青”呢?
曾在黑龍江建設兵團“戰天斗地”11年的一位天津老知青,現在成了富有的私營企業家,前不久又開了一家據說是全國最大的“老知青飯店”。自開業那天起,天天客滿,常常這一桌客人還沒有吃完,后邊又來了排隊等候的人。來的大都是“老知青”,吃并不是主要的,都想感受當年的那種氛圍——和當年一模一樣的毛澤東畫像,當年老知青穿過的綠衣服、綠帽子、紅袖章,用過的木柜、農具,墻上貼著當年的標語口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中華兒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在這樣的環境里回憶往事,相互探問:你是哪個兵團的?你在哪兒插隊?哪年回來的?現在怎么樣?知青見知青,感情格外近,或高唱當年知青歌曲,或笑語喧嘩、慷慨激昂,或默默垂淚,或干脆放聲大哭一通。有一內蒙古兵團的老知青,專門到“老知青飯店”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遭,一黑龍江兵團的老知青看了“老知青飯店”之后,留下了1萬元人民幣,說不留下點錢心里不平衡。
圍繞著“老知青飯店”,形成一股知青熱。飯店老板表示,用“老知青飯店”賺的錢干三件事:獎勵10名優秀知青子女所在學校的校長,每年一次,每人1萬元;獎勵10名成績突出的知青子女,每年一次,每人5000元;供給10名家境困難又考上了大學的知青子女上學的全部費用。
知青知青,處處知青,心系知青,雄心勃勃。他還不無自豪地講到,天津老知青有30萬人,全國有4500萬人,其中廳局級干部有多少,省部級干部有多少……
他還沒有說到發財的有多少,當廠長、經理的有多少,再過10年20年以后,知青階層還會怎樣……任何一個老知青,只要談起知青就有一種共同的自信和自豪。當今中國社會有許多階層,恐怕沒有一個階層像知青階層這樣陣勢強大、聲息相通,形成了一種文化景觀。從文學到影視,從政界到商界,各行各業,無處不知青。只要是知青,見面就有三分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過去快30年了,“文革”結束也近20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知青們的“知青情結”,不僅沒有淡化,反而更強烈了,也許還要傳給下一代。想想不是很有意味嗎?
他們之所以抱團因為他們是“戰友”?中國每年都有大批軍人復員轉業,還有過百萬大裁軍,而且是從最講團結最講紀律的解放軍大學校里畢業的,歷年的復員軍人無以計數,何曾形成一個什么階層?按復員軍人的習慣,在一個班、一個連、一個營共同戰斗過才算戰友。同在一個團、一個師,勉強還拉得上戰友關系,再遠了就沒有人稱戰友了。而知青不同,無論你是兵團還是插隊,你在內蒙古還是在新疆、在陜西還是海南,見了面都是戰友,不見面同是知青,不熟也親。
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遭遇相同,共同的苦難使人相親相近?1957年反右派運動比“知青”上山下鄉更殘酷,無數人遭難,后來徹底平反,當年的所謂“右派分子”可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地形成一個階層?“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人更多,“文革”結束后雖然大家都控訴“文革”,卻未見得受過迫害的人比以前更團結。
惟老知青們例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
不知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怎樣評價這一現象?或者不認為它已成為一種現象,或者太過敏感,故意視而不見……
我卻以為老知青現象體現了中國文化和道德中積極向上的那一面。他們中之所以成功者較多,是因為他們經歷過大苦難,見過大世面,被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再懼怕任何艱難困苦,包括失敗。從而變得務實、肯干、競爭性強、適應能力強、生存能力強。其實老知青們是很傳統的一代,牢靠而穩定。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老知青們反而真的進入“大有作為”的時代。而現代社會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和總結卻躲躲閃閃,遠遠沒有跟上,甚至沒有一本像樣的從理論上對知青現象加以透析和總結的著作。
中國搞了許多運動,沒有一場運動得到理論上應有的認識和評價。不總結這些運動,又怎能真正認識中國:知道哪些該保持、該弘揚,哪些該揚棄、該杜絕?
中國的理論界可算處于“廣闊天地”之間,有許多重要課題等著開發,有些題目甚至已被外國人搶先做了。自己何時才能“大有作為”呢?
上一篇:真話難說
下一篇:穩定而又散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