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就是這么簡單
過年休假回來,同事們聚在一起聊天,話題自然離不開節日和家人。聊到家人時,其中一個同事感慨道:“我一直以為我是兄弟姐妹里最孝敬父母的,可其實我做得遠遠不夠。”
原來,吃年夜飯時,她的父親說了讓她十分介懷的話:“我們家啊,就大女兒最聰明,知道我們要什么!”大女兒是同事的姐姐。聽到父親這么說,同事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努力工作,每年過年都會給父母一筆數額不菲的零花錢,平時也經常給父母買衣服,這些衣服少則三四百,多則一兩千。她的姐姐工資不高,怎么能知道他們要什么呢?她覺得,父親這句話全盤否定了自己的付出。她說:“雖然我給父母錢,給他們買東西都是應該的,他們說我好,我多不了一塊肉,他們說我不好,我也少不了一塊肉,但是聽老人家這么說,我還是覺得既委屈又難過,為此郁悶了好幾天。可是后來,我就明白父親為什么這么說了。”
因為她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天,她正在給父親打電話,囑咐爸爸趕緊試試新衣服,不合適的話好換貨,父親則不停地嘟囔:“又買這么貴的衣服……”正說著,電話那頭似乎來了別人,一聽,原來是姐姐端來了一罐紅燒肉。電話里,她聽見姐姐說,肉燉得很爛,不用嚼自己就會化掉。當父親重新拿起電話時,她明顯感到了父親比剛才開心多了。
她又想起,有一次和母親打電話,母親在電話里高興地說:“上個周末,你姐姐一家來陪我們,可熱鬧了。”她知道,每個周末,姐姐都會帶著家人去陪父母,自己工作的城市雖然離家較遠,但一個月回一次家也不是難事,可事實是,她只有國慶節和春節才回家。
往事像放電影一樣一件一件地浮現在同事的腦海里,她恍然:父母都是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在他們看來,能吃飽穿暖就已經很滿足了,給再多的錢他們也舍不得花,昂貴的衣服在他們眼里則是極大的浪費,穿在身上,疼在心里。而同事一度以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孝順。這么看來,她的確不懂自己的父母。
而之后發生的一件事也印證了她的這個想法。有一次,她想給父母買一份保險,可兩位老人家覺得沒必要花這份“冤枉錢”,始終不同意。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姐姐,姐姐也贊成我的想法,于是,她用一個善意的謊言,短短五分鐘就讓父母點了頭。
想通了這些,同事不再感到委屈,而是決定以后孝順父母時,要多用心。
生活中,和這位同事一樣步入“金錢=孝心”誤區的人其實不少,是她們不愛自己的父母嗎?并不是,而是她們錯把愛等同于物質,卻沒有想過,物質不是父母最需要的,他們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
但是,說起盡孝,也有許多人充滿了無奈。
目前的現實是,大部分年輕人都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打拼,不是他們不想留在家里,而是家鄉沒有足夠多的工作機會和足夠大的發展空間。他們也想在節假日常回家看看,可是一系列現實問題讓他們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放假時間太短、公司要求加班、路費太貴、高峰期一票難求……不是他們不想盡孝,而是盡孝對他們來說,太難。
有沒有破解的辦法呢?
M是她所在的公司里離家最遠的姑娘,每年只有過年有機會回家。小聚時,每次提到父母,她都非常內疚,眼眶紅紅的。為了彌補不能陪在父母身邊盡孝的遺憾,M是這么做的。
除了定期給父母零花錢、為父母購買保險外,M每隔兩三天就會給父母打電話,聊天的內容無非是今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講一些笑話逗父母開心。一次過年回家,她還給父母買了智能手機,并手把手地教他們使用,現在,每個周末她都會和父母視頻。同時,M十分關注老年人保健方面的知識,常常根據父母的身體情況,給他們發一些健康食譜。她還建立了一個家庭群,一有空就在群里和父母語音。
M說,雖然這些都比不上自己親自陪在父母身邊,但總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這一首在多年前春節晚會上響起的歌聲,直至今日依然催人淚下。
我們外出工作,父母總是在電話里對我們說“照顧好自己,別擔心我們”,于是,我們在忙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這個殘酷的事實。我們總是想著,等自己安頓好了,就把父母接到身邊;等有房有車了,一定要讓父母好好享受……卻沒有想過,父母還能等多久?也許等那一天到來時,父母已經臥病在床了。對做子女的來說,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盡孝很難,但也很簡單。
如果你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那么,你是幸運的。每個周末帶著愛人和孩子回家看看,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為父母打掃衛生,定期帶父母去體檢,全神貫注地陪父母說說話……這些就是盡孝。
如果你是在異地工作,那么,每年抽時間回幾次家,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教父母上網,了解父母的身體情況,為父母的健康“出謀劃策”……這些也是盡孝。
盡孝,到底盡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愛父母的心,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愛我們那樣。
上一篇:學區房不如書房,女神范兒不如“書女范兒”
下一篇:巾幗創新業,崗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