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鮮,吃遍天
古人認為,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在哪行哪業,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過去老人總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是最平凡、最實在的生存哲理。
《莊子》一書中記載:有兩個技藝超群的人,一個是廚房伙計,一個是匠人。廚房伙計即那位解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國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手上的技藝超群,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牛。他那把刀輕描淡寫地揮動了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利利索索。他解牛時,手觸、肩倚、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經有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
再看匠石,他的技藝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匠石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匠石揮斧生風,輕松削掉白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人的一生往往因一事而成名、成功。發明家因一項發明而名垂青史,科學家因一項科研成果而譽滿全世界,藝術家因一件藝術品而流芳百世,運動員因打破一項世界紀錄而享譽全球,電影明星常常以一部影片走紅……
譬如,一個作家往往以一部作品成名。作家的代表作往往也是其成名作,而代表作往往只有一部甚至一篇。如曹雪芹以一部《紅樓夢》傳世,羅貫中以一部《三國演義》傳世,施耐庵以一部《水滸傳》傳世,吳承恩以一部《西游記》傳世,司湯達以一部《紅與黑》傳世,徐遲甚至以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傳世。他們當然不是只做了這一件事,而是做了很多事,也寫了不止一部作品,但是,最能體現他們價值的就是這一件事、一部作品。很多作家成名之后就很難寫出超過其成名作的作品來了。他們成名后往往認為只有圍繞著以前成功的點展開創作,才是最有效的。
又如,有的歌手往往以一首歌成名。歌手張明敏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一首《我的中國心》一炮打響,此后盡管他再未露面,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20多年,但是2005年他在美國再次登臺,唱的仍是那首《我的中國心》,依然受到中國歌迷狂熱的歡迎。費翔也是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一首《故鄉的云》一舉成名的。換句話說,張明敏和費翔只需要做一件事——在那個年代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唱好一首歌,而且只需要唱一遍,這一輩子就成功了。
我們只需要比別人做得快一點、多一點、好一點就可以了。所以,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不要去做面面俱到的努力,你要尋找自己最容易獲得成功的突破口,在這個突破口上努力,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徑。
上一篇:“此路不通”就轉個彎
下一篇: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