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人生的三個先生
那是在清朝末年,巴金出生在成都的一個封建大家庭。按照族里的排行,他是老四。母親對巴金非常疼愛,她經常教育巴金,要尊重關愛一切人。母親的病逝,使幼小的巴金深感失落。
母親的教誨,對巴金產生很大影響,后來他稱母親為自己的“第一個先生”。
那時巴金非常內向,見了人就躲,喜歡一個人待著。
有一次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是一年中族里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的時候,可是巴金不喜歡這樣的場合,就躲到當時被稱為“下人”的房間。說也奇怪,巴金雖然與家人不合群,但卻和家里的傭人們關系特別融洽,比如轎夫啊,奶媽啊。他除了悶頭看書之外,沒事就往他們那里鉆。
巴金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傭人們就給他講窮人的故事,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也使他頭腦中第一次有了“革命”這個概念。傭人的一些話也對巴金的做人準則產生了影響,比如轎夫老周就曾對巴金說過:“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被他牢牢記在心里。
巴金常與“下人”在一起,在與他們的接觸中,他養成了正義的直覺和爽快的性格。對這些窮苦人了解多了,巴金就想:“這個社會,不能只是少數人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好,應該所有人都生活的幸福才行。”轎夫老周教他真誠地做人,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來他稱老周為自己的“第二個先生”。
五四運動爆發后,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涌人四川。
當巴金讀到《新青年》、《每周評論》、《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等許多北京、上海出版的進步刊物,還有成都出版的《星期日》、《學生潮》時,他感到周身熱血沸騰,這才是他要追求的生命理想。他開始如饑似渴地接受各種新思想。
1921年,巴金參與了進步雜志《半月》刊的工作。編輯部的青年朋友吳先憂自食其力、忘我工作,教給巴金“自我犧牲”精神,后來巴金稱他為自己的“第三個先生”。
巴金一生中寫作和翻譯了許多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這些作品的創作,是與他童年的經歷分不開的。
上一篇:工作時尋找快樂
下一篇:年少有為的曹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