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在共和國的英模錄上,銘刻著一個叫時傳祥的普通淘糞工人的名字。他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為首都干凈美麗的環境作出過貢獻。國家主席劉少奇曾握著他的手說:“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
時傳祥是1915年出生于山東省齊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鄉遭遇災荒,他14歲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淘糞工。那時的城市清理廁所主要靠人工來做,因而產生了“淘糞工”這一行業。
時傳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糞勺挖、用糞罐提、用糞桶背、用糞車運,清理城里的糞便。舊北京城的路非常難走,時傳祥每天推著送糞的破轱轆車,由六部口到廣安門,再到姚各莊、小井一帶。他來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轉”。
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時傳祥都要每天往返四趟,一個月掙不到3塊銀元。他們住的地方更是簡陋,13個伙伴跟一頭驢睡在一起,即使這樣的住所還時常待不住。他們常常是吃在馬路上,睡在馬路上,頭枕半塊磚頭,一條破棉褲補了又補,穿了整整8年。
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清除了糞霸等惡勢力,時傳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繼續從事城市清潔工作。
此時,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體現對清潔工人勞動的尊重,不僅為他們規定的工資高于別的行業,而且想辦法減輕淘糞工人的勞動強度,把過去送糞的轱轆車全部換成汽車。
時傳祥所在的崇文區清潔隊,就有了11輛汽車,清潔工人只需把糞掏好裝上車,再由汽車送至郊外。運輸工具改善之后,時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把過去七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五個人一班的小班。他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則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淘糞背糞達5噸。
管區內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他背糞的右肩卻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因此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也贏得了很多榮譽。
時傳祥為了干好淘糞工作,動了不少腦筋,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勞。老北京平房很多,老四合院里人口密度非常大,茅坑淺,糞便常常溢出來,氣味非常難聞。他遇到這種情況,總是不聲不響地找來磚頭,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時傳祥干的這行,是沒有節假日的,哪里該淘糞,不用人來找,他總是主動去。不管坑外多爛,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設法掏干掃凈。茅坑里掉進了磚頭瓦塊,他就彎下腰去,用手一塊塊地揀出來。
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還被選為“群英會”主席團成員,同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當年,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清潔工作,嫌淘糞工丟人,總想轉到工廠去。
時傳祥用樸實的話開導他們:“北京城如果一個月沒有人去淘糞,糞便就會流得滿大街都是。你也愿意上重工業,我也愿意上重工業,不行啊,總得有人清理糞便呀!”
時傳祥懷著對黨、對新中國和人民的熱愛,積極投身于淘糞工這種又臟又累的工作,全心全意地為市民服務。時至今日,淘糞工在現代都市中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只要存在社會分工,仍會有苦、累、臟的工作,因此,我們仍然需要時傳祥“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
上一篇:找到成功的關鍵
下一篇:智慧是無價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