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名言,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概念最早是由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那時清軍入關,明朝岌岌可危。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那時中華民族正在遭受外敵入侵的內憂外患,梁啟超慷慨激昂地寫下了鼓勵國人的《少年中國說》,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號召國人,指明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古往今來,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為國家、民族興亡不惜犧牲自己的英烈們不勝枚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繼光的名言,他也是歷代被人們歌頌的名將。
明朝的時候,從日本過來的海盜不斷從海上入侵我國的東南海疆,殺人放火,搶奪財物,甚至把大批男女抓走當奴隸。人們痛恨這些日本海盜,稱他們是“倭寇”。明政府派了許多優秀將領到沿海平倭,戚繼光是其中最杰出的一個。
戚繼光年幼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并受其父戚景通嚴格教育。嘉靖十七年,戚繼光十歲繼承父爵,官居四品,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青年將領,立志為保衛祖國獻身。嘉靖十八年,戚繼光參加武舉,在考試時庚戌之變爆發,于是他被分配到薊門。嘉靖二十三年,他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二十七年,兵部主事計士元鼓勵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茍”,后戚繼光獲張居正信任。嘉靖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今浙江臨海)三府。
戚繼光鑒于當時的明軍紀律松弛,素質不良,戰斗力低下,至義烏后招募農民和礦工3000余名,編組訓練,后稱為“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嘉靖三十六年,戚繼光以劾免官,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嘉靖三十九年,戚繼光創立“鴛鴦陣”,以一隊十二人為基本單位,最前排是隊長和兩個刀牌手,第三和第四排各兩名長槍手各護住一牌一筅,攻防兼宜,適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的戰斗,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戚家軍大破倭寇于浙江臨海,九戰九捷。嘉靖四十一年,戚繼光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嘉靖四十二年,戚繼光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創平海衛大捷。從此倭患終被蕩平。
隆慶二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后來,戚繼光又率軍到了福建。他決定先拔除倭寇在海上的最大據點橫嶼島。為了靠近橫嶼島,戚家軍將士冒著巨大危險,赤膊在海灘上匍匐前進,戚繼光親自擂響戰鼓。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盤踞在島上的大批倭寇被殲滅。
16年間,戚繼光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筑御敵臺,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率軍之日于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戰,終于掃除倭寇之患。
與戚繼光一樣,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只要一息尚存,就全身心地報效祖國、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與侵略者殊死血戰的愛國英雄,他就是鄭成功。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自古以來就屬于我們祖國一部分的寶島臺灣,至今他的故事仍在民間廣為傳揚。
寶島臺灣在17世紀的時候,遭到了歐洲荷蘭人的侵略。當時的明政府腐敗無能,統治不穩,所以給了侵略者可乘之機。公元1645年,清軍已占領明朝大半江山,南明隆武帝退守福建,在總兵鄭芝龍的庇蔭下苦苦支撐。隆武帝對明朝的前途十分擔憂,因為北有清軍,臺灣又被荷蘭人所占。此時鄭芝龍之子鄭森求學歸來回到福建,隆武帝見鄭森英姿勃發,感其報國之志,遂賜其國姓,并名“成功”,希望他振興大明,收復臺灣。在清軍收買下,鄭芝龍決定降清,鄭成功在悲憤中與父親決裂。盡管鄭成功奮力抵抗,無奈勢單力薄,清軍攻下福州城,隆武帝敗亡。鄭成功退守廈門,以圖后計。一晃十幾年過去,收復臺灣的理想時時困擾著鄭成功,此時的廈門每日都有大量的臺灣百姓因不堪忍受荷蘭殖民者的壓迫奔逃而至。荷蘭軍艦屢屢轟擊廈門,封鎖海上商道,有恃無恐。遙望著近在咫尺的寶島,目睹荷蘭殖民者的暴行,鄭成功下定決心收復臺灣。鄭成功的紅顏知己薛良冒死赴臺尋找一位名叫何斌的人,此人知曉荷軍在島上的部署。薛良到臺灣后,找到何斌,自己卻被扣為人質。何斌帶回海圖,鄭成功找到了攻打臺灣的最佳路徑和時機。
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兵2.5萬人、戰艦200多艘進發臺灣,清康熙帝下令清軍不得趁機進攻,讓鄭成功放心大膽地收復臺灣。鄭成功率領官兵憑借著海上大潮“天降神兵”于赤嵌城下,荷軍倉皇應戰,眼看抵擋不住,將薛良等人押在城頭作為人質。薛良遙望鄭成功,微笑著毅然跳下城樓。鄭成功率眾將士殺出一條血路,攻下赤嵌城。8個月后,荷軍總督簽下投降書,交出臺灣島,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從戚繼光、鄭成功這兩位愛國英雄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兒女們在遭受外敵的入侵時,為捍衛祖國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獨立,從未間斷過與外來入侵者殊死斗爭的英雄氣概。從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氣蓋長虹到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從林則徐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直至新中國的成立,一批又一批的愛國志士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重要關頭,擔負起抗擊侵略的歷史重任。他們有骨氣、重氣節、正氣浩然,舍生忘死地捍衛中國的領土完整,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樹立了光輝的典范,使我們中華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這些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精神鑄造起堅不可摧的中國國魂,唯有發揚他們這種最可貴的國魂,中國才能真正地強大、進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祖國光榮而強大,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添磚加瓦,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四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乃至生命。
上一篇:努力做一個正直的人
下一篇:學會對生活中的不愉快說一聲“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