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對待、不分別取舍
有人在初入佛學時,如瞎子摸象似的,把“無對待”誤解為對任何人、事物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是非善惡,一切好的事、壞的事全都任其發生,有的人則以不斷地包容壞人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致使生活上很多事情陷入是非不分、錯亂無節的窘境。當然也有人以這“不要對待”的論調,來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這不僅是氣死一群人,也讓人對于佛法與日常生活的脫節無法茍同,然而這實在是源自于一場誤會呀!
什么是“對待”呢?凡是高下、美丑、好壞、善惡、得失、榮辱、長短……一切相對立名者都叫對待。“無對待”就是各教經論中常看到的不比較、不分別、不取舍、不貪嗔、不好惡、平等心、一視同仁、一體同觀……等意思。但這并非叫你對一切人、事物的好壞都不去分別取舍,而是叫你對于內心涌起的那股氣血感受,不起好惡知見而已。
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外在的人事物一定得分別取舍才行,好比紅色與黑色要分得清,高的低的也要分得清,輕的重的也要分得清,好的壞的也要分得清。若是連這些都不分,叫你學好的你卻學壞的,叫你取高的你卻就低的,叫你往東你卻往西,這樣社會豈不是大亂了嗎?因此要和世人溝通相處,使大家都往有益的方向前進,必定是要分別取舍的。
好比你的小孩出門,你會叮囑小孩子碰到壞人時要遠離,碰到好人才和他交往,對不對呢?或是因為你看到佛經里說不要分別取舍,所以你就告訴你的小孩說:“我們應當不分別取舍,好人壞人不必分,即使是性侵害或殺人的慣犯,你也應該不分別取舍地和他們交往!”你會這樣嗎?不行的,因為這就好比把小孩送入虎口一樣的危險!
還記得某次有一個學員拿著一個紅色的東西問我:“這是什么色?”我說“紅色”;然后他又拿一個黑色的東西問我:“這是什么色?”我說“黑色”。他歪著眼很得意地說:“老師呀!你還是在分別取舍嘛!黑的本來也不叫黑,紅的本來也不叫紅,這都是人們的分別知見而已!”我說:“是呀!但你怎么向人說明這兩種顏色呢?”他說“只能用看的呀!”我說:“那電話中你怎么說明這兩種顏色的差別呢?”他說:“你又說‘這兩種’!你又在自生分別!”
唉!我聽了好傷心,這個人怎么把“不分別取舍”誤會到這種地步呀!他的頭腦已經完全打結了呀!若是這樣的狡辯叫不分別取舍,佛法豈不是與生活完全脫節了嗎!這種無知的不分別取舍,不僅無法讓任何人受益,反而使整個世界錯亂不已!難道這真是佛法的本意嗎?
什么才是各教經典中的不分別取舍呢?實際上這個不分別指的并非腦中的意識去分別黑白或高下,而是指你內心中那個貪嗔好惡的情緒感受。雖然腦中的思考也叫“意”(佛家叫第六意識),而內心的情緒感受也叫“意”(佛家叫第七意識……末那識,也就是“黃庭”),這兩者雖然都會發出“意思”,但內心“好惡感受”的情緒力量,可要比腦中的表意識要厲害得多了!
一直以來,當腦中的“表意識”與內心的情緒沖突時,常常都是情緒獲勝的,好比你的腦袋明明知道什么事是不該做的,但當內心的貪愛化成情緒感受的沖動時,你還是照做不誤!或是你的腦袋明明知道什么事是應該做的,但當內心的厭惡化成情緒感受時,你卻放著它什么也沒做。這充分地證明,表意識是以內心為主人的,表意識常常是依著內心的好惡知見在跑的,內心好惡的情緒沖動,其力量遠比腦中的意念要大得多。
當然你的表意識偶爾也會獲勝,但那時內心大多是壓抑不快的。這種狀態下,你的內心隨時都處在蠢蠢欲動的狀態中,隨時準備卷土重來。
也就是說,佛經中的分別取舍指的是在你的內心(黃庭方寸中)產生貪嗔好惡的情緒沖動時,才叫分別取舍,而不是腦袋想到什么就叫分別取舍。因為不論腦袋想到什么高下、美丑、好壞、善惡、得失、榮辱等情節,只要沒有引發好惡情緒上胸膛,你依然還是清靜理智的。但當情緒一上胸膛時,既使你不斷告訴自己要放下!不要分別!但依然欲清靜不得清靜,依然還在分別取舍中的。
因此“對待、分別、取舍”指的并非腦中分別黑白長短的意念,而是指情緒中對于你我、得失、榮辱、善惡等的計較與掛懷。說得簡單一點,“對待分別”指的不是高下、得失等這些對待的名詞或想法,而是指當下內心所顯現的“好惡感”。
這個好惡感就只發生在人們情緒來襲的當下,而情緒所發生的地方就稱為你的內心,內心這一方寸就是老祖宗所說的黃庭,其位置就在胸膛兩乳的正中,深度約皮下兩三寸的地方(這一點則需要一些時間的自我觀察才能確定,《黃庭禪初階課程》所闡明的正是這個主軸)。當黃庭內的氣血發生變化時,就是大家被情緒盤踞控制的時候,也就是大家好惡分別的知見最為熾熱翻騰的時候!
好啦,主軸越來越明確了,什么是無對待、無分別取舍呢?總歸一句話,就是沒有好惡而已啦!而所謂沒有好惡,指的不是頭腦不能想到對待的名詞,也不是嘴里不能說對待的字眼,也不是不能做分別取舍的事,也不是不能有喜怒的情緒表現,而是在情緒發生的當下,面對胸中涌起的那股能量氣血,還依然保持不貪不嗔的正見!這便是無對待、無分別取舍的當下了!
為什么可以對著胸中的氣血不貪不嗔呢?由于情緒本是一股翻騰的能量所組成,而該能量的真相只是一股流動的氣,它不怎么流動翻騰,本來都沒有貪嗔好惡的意義存在。就像空中的云,不論用什么形式去飄動,都不代表任何好惡的意義是一樣的。既然能量本不代表好惡,那就應該用不代表好惡的真相來看它,這才是一個覺者的正見,若離開這個正見,都叫“無明”了!
因此當情緒涌起時,只把情緒當成無意義的能量看,不要把能量當成情緒看,那么當下能量就像空中飄過一陣風或一片云一樣,僅僅只代表一股暢然的能量,它要用什么形式存在都可以,再也沒有什么好壞的意義。
既然那股能量不再被你解讀為好、不好、舒服、不舒服等意義,那么你大可不必奔忙在抵抗它、消滅它、轉移它的努力中。你大可靜靜地看著它發生,任其自然地生起滅去,就像享受著清風,看著浮云的變化般,坐看云起云滅,不必有任何的防備,也不會被它控制,不會被它牽著鼻子走,因為此刻它在你的內心,早已不代表任何好壞的意義。這個功夫若在情緒能量升起時就做得來,當可稱赤子了。
所謂赤子心就是這個,赤子并不是沒有情緒,但組成情緒的那股能量還未攀附任何高下榮辱的好惡知見,因此赤子即使在情緒已發的當下,依然不被氣血所控制,他們總是悠游自在地享受于其間,一副收放自如的樣子。這也正是《中庸》所謂“喜怒哀樂發而中節謂之和”的境界?!昂汀本褪菬o分別的效驗,無分別就不必害怕它的發生了!不怕它發生自然就無拘無束收放自如了嘛!
說起來容易,但可別以為要做到這樣很簡單!情緒控制所追求的,也不外是這個不分別取舍的不二心法而已。不二就是無對待,這個不二心法難就難在情緒的當下如何無好惡呢?情緒的當下如何發而中節呢?中了什么節呢?中了不分別取舍的節!下次當你的情緒來襲時,檢驗你自己面對胸中涌起的那股熱血時,能不能任它自來自去?能不能靜靜地看著它發生?能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胸中所有的能量變化?能不能在它發生時絲毫不攀附貪嗔好惡的知見?就知道自己無分別取舍的功力究竟如何了。
而這個“不分別取舍”的功夫,也正是黃庭禪修的主軸所在了。經歷兩三天的觀照與練習,幫助學員們正確地聚焦,把注意力直指黃庭一方寸的地方,觀照內心所有細微的發生,了解那一點點能量變化對你造成的控制,并且引導你做正確的練習,淺嘗在動蕩的情緒氣血之下,如何是不分別取舍的正見,這也正是佛陀“直指人心”的主軸所在。
好了,前面為了解開“無念”而談到“無對待”、“無分別取舍”的話題,現在你已經了解什么是無分別取舍了,無分別取舍就是對內心氣血不攀附好惡的對待知見,既然在氣血上沒有好惡的分別,就不會被煩惱綁架帶走了。沒有煩惱的侵襲,不論你的頭腦想到什么,或身中感受到什么能量變化,對你來說都是自在的,都是收放自如的。當下這些知見都叫無念。無念也就是無分別取舍而已啦!
上一篇:無為
下一篇: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