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好中不溜秋
國人大多喜歡“中不溜秋”
“中不溜秋”害了許多人
不要言必稱“中不溜秋”
“中不溜秋”是一句北方人愛說的話。也許是中國人自古將自己的國家視為中央之國的緣故,中國人對“中”這個字有著很深的感情。比如,在如何為人處世的問題上,由于有“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人怕出名豬怕壯”一類的“至理名言”在民間流行,世上人們大多愿意居于中,不在人前,也不落人后。由于持這種思想的人很多,幾千年下來,也就成了社會的“大流”。而“隨大流”,幾乎是國人普遍都懂得的淺顯道理。
在古代中國,不甘現狀,不安分守己的人是很多的。陳勝還在靠租別人的地耕作的年代,就有“茍富貴,無相忘”的鴻鵠之志;項羽見著出巡的秦皇就勸其叔父去“取而代之”;小獄警李逵更是天不怕地不怕,動輒就在宋公明哥哥面前嚷著要殺到東京去,奪了皇帝的“鳥位”。但那畢竟是血盆里抓飯吃的勾當,真敢說敢為的,幾千年下來有記載的也就那幾十來個。而實際上,想當就真的當上皇帝的又有幾個?絕大多數人,一生信奉遵從的,還是低調做人,明哲保身。不一定叱咤風云,但也能各得其所,自得其樂,保個一生平安,活得悠閑自在。20世紀80年代,有個著名的作家在一篇小說中描寫了一個中國人。那家伙活了七十多歲,從民國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在無數代表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的“統治者”屬下生活,竟因熟諳著一條凡事居“中游”的人生準則,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雖未登峰造極、創造輝煌,倒也一生衣食無虞,個人及其家庭都平平安安。
在處事上,中國人也喜歡“中”。上街買大白菜,賣方叫一聲每斤一元,買方還一句五毛,最終可能以七毛五或者八毛錢成交。有些熟諳這個游戲規則的商人也因此將那些欲售的商品提高三倍到五倍的定價,的確也騙了不少的中國人。而德國人卻與此完全相反,基本上都是“一口價”,沒有“可不可以少一點”的概念。又聞三國時,曹操的第二位夫人卞氏,雖出身娼門,“名聲”不大好,但是人品卻是非常好的。其依據之一就是,每次曹操帶兵打仗回來,總要帶回一些戰利品,先送給她挑選,她總是只挑一些中等的。曹操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她答:如果挑最好的,顯得貪婪;挑最差的,則顯得虛偽,所以挑中等的最好。據稱,這個觀點很符合曹操的口味和心理,她也因此很受曹操的敬重和喜愛。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相對而言,更容易做。隨大流容易,不用動腦筋,也不用費力氣。人家怎么做,咱就怎么做,不會有大成就,但是也不容易犯錯誤。據說國外是菱形社會,兩頭小,中間大,很富的人和很窮的人都少,“中產階級”比較多。做中產者容易,而要想大富大貴,肯定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在中國,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一二十年后,能夠吃飽穿暖進而“小康”的“中產階級”肯定會越來越多,能躋身此行列,想來也是不錯的。
今天的中國人,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面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處處以“中不溜秋”自居已顯然不合時宜了。“敢為天下先”,“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應成為激勵這個時代同胞們奮勇前進的新格言。要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就需要一部分人有創新的思想、革新的技術。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隨大流的人更可能會無法生存。一個生產領域的容納量畢竟是有限的,人們一窩蜂地投向一個領域,只能導致這個生產領域的崩潰。而且“先”的人更容易掌握良好的資源,吸納優秀的人才,不斷地做大做強。因此,“中”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了,就像美國的比爾·蓋茨,至今仍能穩坐世界首富的位置,不就是因為他的“先”嗎?那種“不求最好,只求溫飽”的觀點已經過時了,應該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上一篇:《傷了身體,必傷感情》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再難也得做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