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貴在調節。做到知足常樂,即可收獲良好心態,內心自然也會充滿和諧、平靜、適意、真誠。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說,一個人最大的壞處就在于不知足,奉勸人們學會知足。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說的也是知足常樂的道理。一個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學會知足,一個不知足的人,永遠和幸福無緣。雖然這一道理人人都懂,卻鮮有能真正做到者。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追求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心理負擔。
古人有句話叫“大道至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越是真理就越是簡單”。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有一個很有趣的“數學人生法則”,數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九九歸一,化繁為簡”。智者的簡單,并非因為內容的貧乏,而是繁華過后的一種覺醒,是一種去繁就簡的境界。簡單的過程是一個覺醒的過程。大道至簡,幸福的人生一定是一個去繁就簡的人生,是一個節制自己欲望的人生。
財富也好,情感也罷,甚或是其他方面的欲望,都應把握有度,適可而止。多貪多欲,乃失敗之根本。生活中,我們常常想要這個或那個,如果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我們就不停地去想我們所沒有的,并且保持一種不滿足感。如果我們已經得到想要的,也不過是同時又在制造著不滿足感,因此,盡管得到了我們所想要的,我們仍舊不高興。當我們內心充滿新的欲望時,是得不到幸福的。
一位心理學家指出: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壞性的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們所想要的,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對于到底擁有多少,我們似乎并不為意;我們僅僅不斷地擴充欲望名單,這就導致了我們的不滿足感。我們的心里說:“當這項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就會快樂起來。”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后,這種心理作用卻不斷重復。因而,幸福也隨之變得越來越遠,甚至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幸福,其實就這么簡單:別勉強自己去做別人,知足常樂即可。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發展的心情,不是安于現狀的追求態度。“止于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進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懂得自己處于什么位置才是最理想的。只有知足常樂,知前樂后,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騖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為,不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心力交瘁。
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貴在調節。做到知足常樂,即可收獲良好心態,內心自然也會充滿和諧、平靜、適意、真誠。
知足常樂,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寧靜與溫馨,對于風雨兼程的我們是一個避風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來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動力。真正做到知足常樂,我們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
多貪多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仍然無法滿足,無異是個窮人,他們擁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而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上一篇:用大氣量結交他人
下一篇:禍兮福所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