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作為教育的第一課堂
姜自力:家長是孩子的標尺。家長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樹立并延伸標尺的長度,給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長的空間和可能。
姜自力的家是一個標準的學習型家庭。家里共有五口人,上有年逾九旬的父親,下有三個子女,夫妻相親相愛、相敬如賓,一家人和睦相處、積極進取、幸福美滿、樂于助人,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美酒加咖啡的悠閑,與姜自力無關,或者說是他拋棄悠閑選擇了艱辛。今年六十八歲的姜自力,出生于永寧縣增崗鄉金星村。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的姜自力,當過老師、公社黨委會主任、副鎮長。20世紀80年代初,三十歲出頭的他被調到了永寧縣黨史縣志辦公室,從此與清閑的生活告別。在大多數人眼中,黨史縣志的編撰是一項很枯燥的工作,但姜自力卻樂在其中:“我對我的工作很有興趣,在編撰這些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學習進步,感到很滿足。”在黨史縣志辦公室工作的三十余年里,姜自力先后主編、編寫、主修的史志作品有《永寧縣志》《永寧縣黨史》《銀川軍事志》等十多本,每本都近百萬字,平均每年要寫近五十萬字。姜自力現為寧夏黨史學會、寧夏地方志協會、寧夏國史學會理事、寧夏地方專家庫專家。
腹有詩書,其品自高;腹有詩書,其德自謙;腹有詩書,其身自正。在姜自力的家庭里,讀書是家庭成員間共有的愛好。因為工作和個人愛好的緣故,書成了姜自力個人及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家中滿墻的書籍也印證了這一點。姜自力說:“上班也是看書、寫書,在家也是看書、寫書。除了跟書打交道,我好像也沒別的愛好了。”實踐證明,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子女的成長產生著莫大的影響。
大女兒姜寧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對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1985年,在永寧中學上初三的她,在《銀川晚報》發表了處女作《井》。進大學之前,她已在各種報紙上發表《春天的書房》《朔漠情深》《優美的人生》《海闊天空我自飛》等二十余篇作品。1988年,姜寧被錄取到陜西師范大學。1991年,正讀大三的她出版了小說散文集《朔風吹過》,成為了當時寧夏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大學畢業第二年,姜寧考上了浙江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后,姜寧來到北京魯迅研究所工作,不久又考取了比利時一所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姜虎是姜自力家中唯一的男孩,比大姐姜寧小五歲,大姐對姜虎的影響很大。姜虎雖是男孩子,但不調皮好動,很小的時候,就和姐姐一起安靜地坐在桌邊看書。那時,家里已經有了電視機,但全家人對這個稀罕玩意兒都沒有興趣。每天吃過晚飯,別人都在家看電視聊天的時候,姜家一家人卻是靜悄悄地各忙各的,媽媽織毛衣,爸爸看書,姜虎和姐姐也各自找一本喜歡的書看,整個屋子里只有毛線摩擦發出的聲音和翻書聲。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姜虎,雖然性格溫和,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敏捷的才思。1989年,十四歲的姜虎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小小說《老墻》。1992年,姜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96年,正值大三的姜虎出版了《風中守望》一書,收錄了他的見諸各種報刊的近五十篇作品,其中一部分發表在中央一級的大報上。三女兒也在本科畢業后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節儉辦紅白喜事成為政策號召時,姜自力家庭已經把這項行動堅持了幾十年,家里的紅白喜事從不請客收禮,樹立了良好的家規、家風和高尚的社會道德情操。全家三代人從未發生違紀違法的事,晚輩對長輩尊敬孝順,長輩對晚輩關愛有加,姑嫂之間關系也十分親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和睦家庭。
姜家的故事告訴我們:家長是孩子的標尺,家長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樹立并延伸標尺的長度,給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長的空間和可能。
上一篇:《我家的家風》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教育就要靜待花開》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