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難免會有想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老子說:“自制者強。”“強行者有志。”這是亙古不變的至理,值得人們深思。
孔子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核心,就是一個“忍”字。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人對于日常的瑣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計較。一個人若連“小事”都無法忍受,就無法成就偉大的事業。
韓信的故事就是對此哲理的一個很好的佐證。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年輕時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有一天,一群小混混找茬對他說:“你長得倒不錯,但不知膽量如何呢?”韓信聽后沉默不語。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小混混又挑釁說:“如果你有膽量,就來殺我;你如果害怕,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吧。”韓信仍然一言不發,他默默地爬過那人的胯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人的一生中,令人生氣、惹人發怒的事不計其數,人倘若每件事都斤斤計較、耿耿于懷,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反之,一個人胸懷大志,常常能“忍人所不能忍”,對于許多事情不會放在心上,而是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忍為上”是一種“玄妙”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所謂“俊杰”,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俠客、英雄;更是指那些能夠以自己博大的胸懷和頑強的毅力獲取成功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現實需要人們勇敢地承受并積極地去面對。要知道,一個人敢于“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也要知道,一個人若是硬要“拿著雞蛋去碰石頭”,只能說他是在做無謂的犧牲。此時,人需要用另一種方式來面對生活,即一切以大局為重,能夠“忍一時之氣,成一世之勢”。
“忍”也是個人修養、智慧、能力的集中體現。一個人遇事動輒發怒、爭強好勝,往往會因小失大,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周瑜為人氣量狹窄,不能容忍諸葛亮比自己技高一籌的現實,一定要與諸葛亮較量到底。明明曹操在赤壁戰敗,東吳政權應將主要力量投入到向北擴大地盤的征戰中,可是周瑜卻讓孫權帶一部分兵力前往合肥與曹操手下的大將張遼交戰,結果受挫,自己則帶著東吳主力軍與諸葛亮爭奪荊州。而爭奪的結果自然是失敗,周瑜也為此負氣身亡,這正是他缺乏修養和胸襟的表現。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忍”來體現個人修養與才能的例子。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作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尤其善“忍”。當董卓擅權作亂時,眾官想到漢室將亡,一齊泣哭,唯曹操“撫掌大笑”。當王允責備他時,曹操說:“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條董卓耳。操雖不才,愿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等到曹操行刺董卓不成時,他又趕忙“持刀跪下”,謊稱“獻刀”,足見其處事的機智。
曹操翦滅呂布后,已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威,不想來了個彌衡,擊鼓大罵曹操。張遼等人要殺彌衡,曹操卻忍住了,不愿去擔“害賢”之名,將彌衡送劉表處,最后黃祖殺了劉表。曹操的“忍”可見一斑。
“忍”是個人意志品格的磨練程度的體現,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內在力量。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種“動心忍性”的處事方法,一向被人們所推崇。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以忍求尊”的出色運用者。他本為漢室甲胄出身,有關羽、張飛為之效力,雖立功,卻僅得安喜縣尉之職,但他仍然遵命上任;后張飛怒鞭督郵,為了維系“桃園結義”的情義,他毅然辭官而去;虎牢關戰敗呂布,他顯露鋒芒,但仍然坐在諸侯的末位;曹操滅呂布后,劉備與曹操在許都供職,他更是如履薄冰,曹操以“青梅煮酒論英雄”相試,劉備則以“韜晦之計”避讓;等到脫離許都后,劉備又先后投奔袁紹、劉表;他總是表現出一副寬厚待人的樣子,甚至蔡瑁幾次逼殺于他,劉備都只是避讓而已,并無反擊。而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能夠事事忍讓的人,得到了人們普遍的尊重,連曹操等政治對手也稱他為“英雄”。劉備通過處處忍讓而贏得人心,由得人心而得到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最終得以建立西蜀政權,形成與魏、吳“鼎足三分”的格局。劉備的成功顯示了“以忍求尊”人生智慧的神奇力量。
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從人格、意志、修養、智慧諸方面探討“忍”在個人人生中的價值。“忍”并非是“懦弱”的表現,恰恰相反,它顯示了一種力量,是人們內心充實、心地坦蕩、無所畏懼的表現。“忍”是一種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
“忍”不是低三下四,甘愿受他人擺布,忍氣吞聲,受人欺侮,逆來順受,不去反抗的方法,而是一種積蓄力量、絕地反擊的方式。一個人善于“忍”,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更容易汲取到各個方面的力量,從而為自己的發展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上一篇:“學”與“思”并重,才能不斷進步
下一篇:“想得開”,活著才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