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家風
魏雪
俗話說:“買房子看梁,娶媳婦看娘。”在我們村里,誰家要娶媳婦,嫁閨女,都喜歡事先打聽一下對方的家風正不正,人氣好不好。家風,就是家庭世代相傳的言行準則和生活作風。
我家的家風得從奶奶那輩兒說起。奶奶心靈手巧,勤勞能干,繡花不照樣子,就那么隨心所欲,也能繡出騰云的龍、飛翔的鳳。她用舊衣服、花布頭拼接出美麗的圖案,做成門簾子、椅墊子、枕頭頂子,讓鄰居們贊嘆不已。如果誰家孩子需要個老虎枕頭,誰家老人想請人做壽衣,言傳一聲,她端個針線笸籮,高興而去,從來不求任何回報。
人們常說:“進誰家門,像誰家人。”奶奶是這樣,母親也是這樣。缺吃少穿的年代,家里沒錢給我們這些小孩子買衣服,母親就把大人穿過的衣服拆洗干凈,裁剪成小孩的尺寸,掉了色的,翻轉(zhuǎn)過來,腳踩縫紉機,“嗒嗒嗒嗒……”,機輪在轉(zhuǎn),我們在看,一下午的工夫,我們就穿上了新衣服。除此而外,母親還想方設法給我們做好吃的。別人歇晌午,她挑水澆葫蘆。等葫蘆長大了,嫩的炒菜吃,老的做餡包包子。這些看似平常的食物,在一年四季吃黃米撈飯的日子里,它就是一種美食。奶奶中風偏癱后,母親更加辛苦,撫養(yǎng)五個未成年的孩子,還要另灶地給奶奶做飯、熬藥,喂吃喂喝,悉心照顧。有時候,奶奶大小便失禁,母親毫無怨言地給她換衣服、洗褲子,儼然像對待一個嬰兒一樣伺候她。
母親的辛苦,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她干家務。在學習上,也從來不用父母操心。早日走出山溝溝,早日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便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促使我們奮發(fā)圖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父親對于我們的言傳身教。
兒時,我曾聽叔父說過,父親七歲上學,十二歲輟學。“唯成分論”的年代,他上完小學就成了一個放羊娃。放羊的間隙,父親拿著借來的書本埋頭苦讀,好幾次因為羊偷吃了莊稼而扣了工分,被老羊倌埋怨。但是他白天一有空閑,就捧書埋頭,夜里動不動一熬一宿,兩個鼻孔總是被煤油燈熏得黑洞洞的。很多年后,父親捧書夜讀的習慣一直陪伴著他,也影響了我,每晚睡覺前若不讀幾頁書,我便睡不踏實。
20世紀七十年代,父親憑著聰明好學的天性和頑強拼搏的意志,成為縣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遺憾的是,1980年,因為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父親被辭退了,回到鄉(xiāng)里,當了一名學校的教師。然而,他并沒有氣餒,當老師的同時,兼任村里的生產(chǎn)隊長,修路、打壩、興修水利,帶領村里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忙得不可開交。
2000年,家里經(jīng)濟負擔加重,父親不得已辭了民教,到縣城里給別人打工,從一個受人尊敬的老師到一個被別人使來喚去的打工者,五十歲的父親為了兒女的未來,吃苦受累,任勞任怨。
如今,老父親已年近古稀,兩鬢斑白,可他依然辛苦地奔波,堅持不懈地學習,歷時四年編修《魏氏家譜》的同時,他還整理舊作,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最近,他又熱衷于研學法律知識,當起了民間律師。“活到老,學到老,忙到老。”成了父親的口頭禪。
有人說:“良好的家風是優(yōu)秀品質(zhì)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也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父母的熏陶下,我們兄妹五人自然不會給他們丟臉。尤其是三妹和四妹,相隔兩年的兩個文科狀元不僅是父母的驕傲,也為她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礎。我和兩個弟弟這些年也在不停地打拼,憑良心做事,靠本事吃飯,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算幸福安然。偶有閑暇,我們也如父親般與書籍相伴,與筆墨為友,亦讀亦寫,讓內(nèi)心美好且豐盈,讓靈魂自由而高潔,樂在其中。
好家風是勤奮好學,愛國敬業(yè);好家風是勤勞孝順,自強不息;好家風是國之根本,家之靈魂……好家風包容萬千。我家的家風也大抵如此,我愛我家。
上一篇:《患難與共,攜愛同行》優(yōu)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把家庭作為教育的第一課堂》優(yōu)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