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練習,好情緒相伴美好青春期
好情緒是可以練出來的嗎?看到這里,一定有很多青少年朋友感到疑惑,因為大多數人都覺得少部分情緒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在后天成長過程中不斷經歷各種事情才形成的。的確,情緒帶有很大的隨機性,每個人一旦經歷一些事情,情緒馬上就會發生改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情緒是不可控的。只要勤奮練習,采取積極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看到更多的希望,則漸漸地我們的情緒就會有所好轉,原本的壞脾氣也會有所緩解。
早在20世紀末,日本的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就曾經提出,人們應該進行正思維訓練。近些年來,有更多的心理學家提出正能量、正向思考力等概念,其實與春山茂雄的正思維訓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具體而言,所謂正思維訓練,就是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向著積極的方向去思考,看到充滿希望的一面,而不要總是帶著悲觀消極的心態,覺得沮喪絕望。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面對相同或者相似的境遇,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就是因為他們之中有的人堅持正向思考,而有的人卻總是消極悲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會放棄,感到絕望。如面對失敗,積極樂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馬上就開始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而消極悲觀的人則因為失敗一蹶不振,別說踩著失敗的階梯前進,他們連再次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如此一來,他們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最近,老師中午要午休,因此委托班干部負責維持班級的秩序,并且告訴班干部要警告三次違反紀律的同學之后,才能懲罰違反紀律的同學抄課文。這一天中午,樂樂帶著很多課外書來到教室,而且還批發了一些小小的文具,在班級里借書、賣東西,結果因為違反課堂紀律被班干部警告且罰抄課文。樂樂很不服氣:“老師說要警告三次才罰抄課文,為什么你才警告我一次,就要罰我抄寫課文呢?”班干部不顧樂樂的反駁:“我就要罰你抄寫課文,誰讓你在班級里賣東西的?”樂樂說:“又沒有規定不能賣東西,賣東西不算違反課堂紀律……”正當樂樂和班干部爭執的時候,老師來到教室。
樂樂告訴老師:“老師,你不是說警告三次才罰抄課文么,班干部一次都沒有警告我,就懲罰我抄寫課文。”老師很驚訝:“是要警告三次才抄課文,我去問問情況。”就這樣,老師找到班干部詢問情況,證實班干部的確直接罰樂樂抄寫課文了。但是,老師回來對樂樂說:“你必須抄寫課文。”樂樂更生氣了:“為什么?不是要警告三次么?你也問過情況了,班干部的確只警告了我一次。”老師看到樂樂不聽從,很生氣,居然和得理不饒人的樂樂吵起來。樂樂自覺沒有做錯,為此和老師吵得不可開交,無奈之下,老師只好把樂樂的爸爸請來學校。在聽完老師介紹情況后,爸爸趕緊和老師道歉,并且和老師說:“這個孩子很倔強,他認準的事情不容易改變,回到家里我來教育他,一定讓他明天親自向您道歉。”
其實,爸爸知道樂樂的辯解是正確的,但是老師向著班干部也情有可原,畢竟班干部是老師的左膀右臂,有了班干部的輔助,老師維持教學工作會更加輕松一些。回到家里,爸爸請樂樂陳述情況,樂樂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爸爸對樂樂說:“這只是一件小事情,你要體諒老師的辛苦,也要知道老師要依靠班干部維持課堂秩序。換一個角度而言,懲罰你抄寫課文雖然不是很公平,但是抄寫一遍課文,你會對課文內容印象更加深刻,況且抄寫的還是需要你們背誦和默寫的課文,你就當是自己主動復習了,不就可以接受么!”在爸爸的勸說下,樂樂恍然大悟:“是啊,抄寫課文對我有好處,沒壞處,沒有必要和他們吵來吵去的。”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樂樂說:“對于自己沒有危害且有好處的事情,努力去做并沒有什么關系。如果涉及到原則性問題,你當然可以據理力爭。要分清楚事情的輕重主次,而不要動輒生氣,搞得你情緒的閥門好像安裝在別人身上一樣,好嗎?”樂樂若有所思,重重地點點頭。
在這個事例中,樂樂一開始一直揪著“警告三次才罰抄課文”這個規定不放,為此不但和班干部發生爭吵,也和老師產生矛盾和沖突,結果弄得很不愉快。回到家里,爸爸尊重樂樂的想法,覺得的確有些不公平,但是又為樂樂分析罰抄一遍課文非但沒有壞處,反而還有好處,所以是不值得和每個人都爭吵的。為此,解開了樂樂的心結,讓樂樂學會了平衡自己的內心,更圓滿地解決問題。
實際上,情緒練習不僅僅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質方面的。例如,人的大腦內分泌的內啡肽有助于幫助人們保持心情舒暢,減輕痛苦的感受,為此使人在精神狀態上保持最佳。要想分泌更多的內啡肽,除了要堅持正向思考之外,還可以通過運動調節情緒。當然,運動所起到的效果都是很短暫的,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要堅持正向思考,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都當機立斷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問題,保持樂觀。這樣一來,才能始終充滿正向的能量,也才能讓好情緒保持更長的時間。
好情緒除了通過各種方式練習、刺激得到之外,還可以通過假裝的方式獲得。例如,青少年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假裝高興,笑起來,興致盎然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一開始,好情緒是假裝出來的,但是隨著假裝的時間越來越長,情緒就會真的好起來。這是經過心理學家驗證的,在短時間內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作用非常強大。一直以來,心理學家都覺得是情緒影響行為,而這個偉大的發現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行為反過來也可以影響心情。假裝快樂就是通過行為實現的,在行為上表現出快樂,居然真的可以得到快樂,這是讓人很驚喜的事情。這一點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有很明顯的表現,如果小孩子正在哭,當父母要求他笑一個,他真的笑了一個,這個笑容很有可能一開始是偽裝的,但是后來就是破涕為笑。所以不要忽略假裝高興的顯著效果,越是感到情緒低沉,郁郁寡歡的時候,越是要有意識地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表現出開心的舉動,也許很快你就會真的興致高昂。
上一篇:決定去做了,成功就可能出現了
下一篇:原生家庭不好,如何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