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把天生靈明的德性闡明出來。儒家思想主張每個人天生都有靈明的德性,這靈明的德性有時隱藏不見,有時被習染蒙蔽,所以儒家非常重視教育,要透過教育的功夫,自覺或他覺,把天生靈明的德性闡明出來。孟子主張人人都有四個善端,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時認為“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四體,就是四肢。四肢是人的形體很重要的部位,四端也是人心很重要的成分。孟子認為人所以不能行善,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邀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我們看見一個小孩快要掉進井里,都有悲憫不忍的心,急著要去救助。當下的表現,并不是想得到孩子父母的感謝或是同鄉親友的贊美,純粹是一顆善良的心最直接的呈現。
孟子又說:“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牛山在齊國的東南方,因為鄰近大城,人民方便前往砍伐樹木,所以本來長滿茂密樹林的牛山,長久被樵夫砍伐,就變得光禿;而長出的幼苗,又被牛羊當做吃食的牧草吃掉。一般人看見牛山光禿的樣子,以為牛山不曾長過樹木。我們看見一個人做了壞事,常以為他的本性不好,其實是因為后天的習染,受了壞的影響才做出壞事,沒有人天生會做壞事的。
佛家說人生來都有佛性,但是為什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呢?不是不修,就是修的還不夠。神秀和尚的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玻璃蒙上一成灰塵,就不能很清楚的照人形影,人心也是如此;人心如果被情牽、被物累,就不能清明亮麗,就不能對事物有明確、正確的看法與判斷,從而失去內心的清明。所以我們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時時勤于修持,保持內心的清澈明亮,讓內心回到純真、自然、樸實的境界。
本性自足,只是人不知而已,我們要保持內心的覺醒。佛家講禪悟,禪就是覺;佛家的思想就是要自覺覺人、自悟悟人,以先知覺后知,以先覺覺后覺,一切教育的力量也都是如此。我們要在靜坐中覺醒,我們要在調息養氣中,讓心變得清明。學生上臺演講,常常因為太緊張而忘了講稿,老師就會教學生上臺前先深呼吸,把心平靜下來,才能沉著穩健地發表演說。還沒有準備好,就急急忙忙上臺的人,很難把話說得很精彩。
人心之所以不能清明,主要是因為焦慮、煩憂、急躁等情緒的困擾。禪修的目的,就是在觀照生命的細微律動,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悟內心的平靜。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心靈的家園,我們的內心常常失落、迷茫,就會彷徨猶豫、心情不定。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把放散的心找回來。
心是人的主宰,我們的動心起念,常常要保持內心清明;而要保持內心的清明,先要講求內心的平靜、安定;內心平靜、安定,就不會被外在的事物誘惑、迷亂而心情動搖。孟子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有放心則不知求,惑矣!”家里丟了雞、狗就會急著要找回來,心地迷失放逸了,卻不知道要找尋,真是人生的疑惑。
身心的健康是相連在一起的,身體健康的人,一定精神旺盛,心平氣和;身體不健康的人,一定精神虛弱,神情委靡。內心的平靜,可以強化免疫力,減少生病的機會,而精神煩悶、很多苦惱的人,則會影響生活起居,影響身體的健康。為了獲得健康的身體,一定要保持內心的清明、平順。
內在的清明能夠療愈外在的負面表征,當我們能夠清除內心的煩亂時,清明的力量就會自然涌現。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孤島,但是孤獨能夠帶來清明。人在最孤獨的時候,也才是最清楚尋找內在力量的時候;人在最寂寞的時候,也是人最自足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在燈火酒綠的都市塵囂中,把持得住自己;人心的墮落,就是因為失去內心的清明。人生的最大陷阱,常常是無法丟棄各種誘惑、貪念、執著。法鼓山圣嚴上人曾說:“心里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就是這個意思。
“人生像茶包,如果不放入滾熱的開水,怎么能發出獨特的香味?”茶葉蛋也要有裂痕才能入味。人生的苦難是難免的,我們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常常缺少一念之轉,沒有清明開朗的心,不知道哪些該提起?哪些該放下?一面抱著痛苦不放,一面在叫痛。
心去轉境叫智慧,讓境轉心叫煩惱。如果我們不能放下對生命過多的要求,命運就會給我們重重的打擊。擺脫厄運最好的辦法,就是收拾雜念、妄念、貪念,時時自我激勵、反省、覺察,從內心深處體悟生命的本質。
心地有時像一片干旱的田,表面上寸草不生,黃土干裂,但是深挖之后,就會逐漸發現濕潤,再到最深的地方,可能就會有泉水涌出。心地的清明,也不是說要清明就能清明,而是需要持久的修煉,平常就保持淡定的思想,盡量追求簡單的生活,不要有太多的欲念、貪念。貪念會蒙蔽內心的清明,我們想要控制的東西,有時會反過來控制我們的生命。
放下對事物的執著,才能回復內心的平和寧靜、清澈明亮。名利是一種選擇,念頭是自己制造的,很多煩惱的根源是我們自己。我們要用寧靜的心擁抱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受,心情就能安定下來;時時刻刻保持內心的清明,就能啟發內心的智慧,獲得心靈的富貴。
上一篇:淡定是優雅的舉止
下一篇:淡定是坦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