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原生家庭不好,如何斷舍離?
曾經接待過一位比較特殊的咨詢簡友:從北京以外的地方過來,這一點讓我有些感動;她告訴我說,自己的衣服什么的都很少了,不需要斷舍離,今天來是聽一聽精神方面的東西。
她想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人際關系。
第二,價值觀。
第三,競爭。
看起來都不搭,也很宏大,但是最后你發現,要解決的是一個問題。
她非常善于表達,前一個小時基本都是她說我聽。有人可能會說,你為什么不打斷她,時間寶貴啊。
我是這么認為的,對于兩個陌生的人,信任關系是第一重要的,否則他不信任你,不說真話,你就不知道問題在哪兒,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幫他解決問題。
所以我聽,一直聽,她講了三段感情。
第一個男友在一起了幾個月,因為不滿于她工作的不穩定而提出分手。男友所謂的穩定就是教師、醫生、律師、公務員這類的工作。她一開始談不上喜歡對方,只是對方追得緊,就答應了下來。等到她終于感動于他對她的好,準備好好戀愛的時候,他卻提出了分手。
第二個男友她非常喜歡,三觀相同,在一起很開心,為了他自己犧牲了很多個人時間,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陪他,外出一起吃飯也刻意地為他省錢。結果是什么呢?男友認為她太無趣,也沒有品位,總去一些不怎么樣的小館子吃飯,提出了分手。
第三個男友,是最讓她銘記深刻的,有修養,包容,充分地理解她。這段感情持續時間最長,她也最舒服。但要命的是,男友太不求上進,別說養家,就是養活自己都是問題。用她自己的話說,我不能九塊九就把自己嫁了。
講到動情處,淚水流了下來。顯然,第三個是最難割舍的。
說到這里,她話鋒一轉,說:“我今天重點說的不是這些。”
然后主角登場了,她的閨密。不知道是不是每對閨密都相愛相殺呢?
閨密在前幾年,有一段時間生活不太順利,總是找她傾訴,她那個時候正好學了一大堆的身心靈、自我管理什么的課程,自己的狀態也非常的好。兩個人可謂一拍即合,每周都要見好幾次,每次聊幾個小時,不見面的時候也通過電話聊天。
顯然,一個是拯救者,一個是被拯救者。
但我們要知道,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在不斷地索取,而不給予,或者我們自己找不到充電的機會,那就像一塊電池,勢必要耗盡了。
期間還發生了一些事情,舉一個例子說,閨密說要帶她出去玩,但最后沒帶她。她責問,閨密總能找出一堆理由,她雖然不信,但也默認了。
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一個循環。
她又講到自己的領導,領導總是指責她,她一開始也想反抗,但總是糾結。在這種不反抗當中,兩個人培養出了一種關系,一個指責,一個忍耐。無止境的忍耐,換來了無止境的指責。
她甚至覺得自己工作上一無是處。
我問她,所有人都覺得你一無是處嗎?
她說不是的,以前大家覺得我工作挺出色的。
很顯然,領導說的不是事實,而是她的認知。在這個不健康的關系里面,她喪失了幾乎所有的自信。
顯然,領導很像她的母親,兩個人,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女兒,那種關系又回來了。
她說自己有個總是指責她的母親,無論做什么,母親都不會滿意,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總想獲得母親的認同,也就會過度地做好人,想讓別人認同自己。界限喪失了,自己很不舒服,又不敢講,情緒壓抑久了,身體的疾病就來了,她病了。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關于“原生家庭”的論調:父母那樣對我,于是我變成了這樣,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斷循環,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的確,這都是對的,因為人是被馴化的,小時候的環境的確對我們有影響,但是分析出來,除了能滿足分析者的自戀和被分析者的恍然大悟之外,我們還要做點什么。
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停在那里,就像面對一部壞了的手機,大家七嘴八舌,一個說是你使用方法有問題,一個說是摔了吧,一個說是進水了吧。總而言之有各種意見。
最后經過討論,確認是進水導致的。然后,然后,然后大家就都走了,沒人說怎么修,沒人說手機壞的日子怎么辦,只把你一個人扔在這里了。你還是孤單,還是沒有手機可用。
最多說一句,“你要堅強”“沒什么大不了的”“人最重要是開心嘛”“我下面給你吃吧”。
這就像告訴一個快要溺水的人,說你快點游啊,一定要堅持。
沒用,對不對?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怎么回事兒,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其實知道父母錯了,自己是無辜的,并沒有什么用。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養成了什么人格,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什么樣的。
像她就是,過于尋求認同,喪失自我。就是說,知道造成了什么結果,而不是去說誰的責任。
即使全是父母的錯,你告訴我,你能怎么辦?
第二,打破這種循環。
什么是循環呢,就是自動駕駛,點火,松剎車,給油,車就走了,人和這個車子一樣,遇到問題,我們怎么反應,什么結果,都差不多。因為你人沒變,你的“編程程序”沒變。
所以多年以后,同學聚會,大家發現基本都沒怎么變樣。這就是說這個程序沒有改變。
兩個人的關系一定是兩個人共同塑造的,我們不談誰的責任,只談原因,肯定是兩個人的原因。
一個人打你,你不還手,她就接著打。
一個人打你,你打回去,她就要想一想下次還要不要打。
一個人打你,你打回去,打得比她還狠,她就再不敢打你了。
像她覺得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忙,于是閨密求助于她,她就事無巨細地幫忙。但是真的幫得了嗎?且不說你沒有專業療愈的知識,即使有,這種幾乎全天候的幫助,誰都受不了。
正確的幫助,應該是第一保持自己的活力,你想救人,首先自己得健康吧。第二是知道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給她介紹更合適的幫助者,畢竟,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會吧?
所以,當閨密再尋求幫助的時候,應該明確地告訴她,自己能幫到什么程度,當你改變的時候,對方也會改變。
她可能會順從你,這樣皆大歡喜。
也可能不理解,和你分開。如果因為這個分開,就不是什么真朋友,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分離,因為分離無所不在,而且更重要的是,分離意味著新世界的開始,我可以認識新的朋友,新的世界了。
但是同時也一定要記?。?/p>
中國是人情社會,理可以硬,話一定要軟。大家聽著舒服,事情好辦。再不濟,理硬話硬也行,最怕的是理軟話硬,這樣的人基本自己痛苦得不得了,別人也痛苦。
第三,找到一個幫助者。
我們已經溺水了,不能自救了,還垂死掙扎,只能是死路一條。
換個思路,大聲呼救,來了一個救助者,把你拉上岸。這才是正途。我們太多時候太依靠自己了,或者說太自戀了,以為自己什么都能搞定,或者說太自卑了,不想讓任何人看到自己不行的一面。
她來咨詢,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愿意尋求幫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會打擊你的自戀,讓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需要別人,好像一個嬰兒需要媽媽一樣。而且還需要費用。
這就像一個人病了,我自己是不能把自己醫好了,但我第一不想讓醫生看,第二不想花錢。
結果是什么?等死唄。
但我們都不會這么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肉體。換個角度,你為什么這么對待自己的精神呢?精神上的污垢不更應該被清洗嗎?
最低限度,也要有一個陪伴者,對方愿意聽你講,愿意陪著你走這段艱難的路。就像走夜路一樣,一個人走很害怕,兩個人就好得多,也許另外一個人什么也沒做,只是這么陪著,就讓人安心。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段時間總失眠,甚至偶爾想起自殺,讓去醫院也不去。那一段時間我們總在一起吃飯聊天,后來慢慢地就好起來了。我說你還不請我吃飯,他說為什么,我說你病好了啊,他說你又沒做什么。
這就是陪伴的意義,看起來沒做什么,但這個沒做什么,比做什么還重要。
第四,給自己一些時間。
人格的養成,都是十年幾十年積累的結果,同樣的,想改變不會那么快,雖然不需要十年八年,但三兩年得要吧。
有人希望三五天甚至一次咨詢就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請相信我,醍醐灌頂就是那一會兒,你回到家還是要面對自己具體的問題。
但持續地積累,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更重要的是,當我再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你知道有個人可以信任,他在幫你。
第五,有計劃地行動。
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卻一定是知道了。
我對她的建議就是,你制訂一個計劃,每天表達一個自己的觀點,不要怕別人怎么看,每天一個就行,自己覺得不舒服的,每天表達一個,就像我們每天扔掉一件無用的物品一樣。
行為會改變大腦,真的。
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巴普洛夫那條狗一樣,每次端來吃的就打鈴,狗就分泌唾液。之后你不端來吃的,只打鈴,狗也分泌唾液。
人是可以被訓練的,尤其是持之以恒的訓練!
第六,找到自己的優勢,讓自己變得優秀。
有時候你發現,道理都明白了,但你還是不敢改變,不敢挑戰權威,這是內心軟弱的表現。
你只有讓自己變得優秀,才有自信。無論是工作得到晉升了、賺錢了、減肥成功了、自己寫了一本書、演講得到大家的肯定,等等,都會讓自己好像突然有了底氣。
去變得優秀吧,而變得優秀的唯一前提就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至于如何找到,那是另一個話題,相信人人都有,而且人人都可以找到。
總之,要相信,堅定地相信:
無論你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樣子,父母已經做出了他們最好的努力。
而且造成的影響也已經形成,重要的不是去埋怨,而是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同時去努力改善自己可以改善的部分。
這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的最好注解。我們的改變,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不再有和我們一樣的遭遇。
上一篇:勤于練習,好情緒相伴美好青春期
下一篇:只知道運動重要還不夠,堅持運動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