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人所以能夠淡定,是因為淡定的人知道宇宙自然的變化有一定的法則,這個法則是天道無為而無不為。人要效法天道的無為,順應自然;淡定的人能夠效法天道,凡事順其自然,不必有太多作為,雖然是無為,卻能像天道一樣無不為。天道的偉大,在于能夠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聽任萬物自化而不強制作為。不過,雖然是無為,卻“天地運焉,萬物育焉”。
我很年輕的時候就在臺灣師范大學擔任訓導主任的工作,記得當年才34歲,年輕氣盛,性子急。我的老師告誡我性子不能太急,公文來了不是一定要馬上就處理,當然不是每件公文都不必馬上處理,急件、特急件,就非馬上處理不可。事緩則圓,老師的意思是太快做的決定,往往不是最好的決定。當年還沒有“淡定”一詞,淡定一詞的流行是這幾年的事,但是做人做事要沉穩冷靜,古今皆然。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古代的圣哲即已提出這套周密而完整的修身思想。禪定在佛家更是重要的功夫,是利用打坐與靜思的練習,達到開悟智慧的目的。佛教有三寶,曰:戒、定、慧。心地沒有邪念就是本性的戒;心地不亂就是本性的定;心地無疑就是本性的慧。所以“淡定”的“淡”,有“平淡”、“清淡”的意思;“定”就是“不動”、“不亂”的意思。淡定的人效法天道自然無為,所以也就“不動”、“不亂”。
天道除了有自然無為的特性,而且有循環反復的特性。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以及晝夜的更替,都是循環反復,周而復始,有白天就有晚上,過了晚上就到白天,春去夏來,秋去冬來,亙古如一。人的生命,有生必有死,也是自然的現象。日盈則昃,月滿則虧,宇宙的現象是如此;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輪回,就像自然界的生、成、住、滅。淡定的人體悟這個道理,所以對自己的生命,對情愛的追求以及對物欲的渴念,就能看破、看透、超越,而變得很平靜、很平淡。
另外,淡定的人看到自然界很多現象,如狂風、驟雨都不能長久,而禍與福也是相倚相伏,因此感受到人生的無常與無奈。淡定的人能很平淡地看待得失、利害、是非、禍福,因為人生沒有什么好爭、好求的,不該是你的,勉強得到,也會很快失去。所以有人說:“擋不住的事情不要擋,留不住的人不要留,賺不到的錢不要賺,去不了的地方不要想,買不起的東西不要看?!辈灰约哼^不去,不要給自己惹煩惱。
養生之道,在順應自然。我們每天吃飯、睡覺、工作、游戲,都要配合宇宙的定律,該吃飯的時候就要吃飯,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天冷、天熱、刮風、下雨,人都要配合天候節氣的變化而做適應,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智慧。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求不同,適合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需求,我們不必東施效顰,也不必邯鄲學步。《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在強調“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緣督以為經”,就是順應虛寂的中道而行。人來自自然,所以貴能合于自然。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刻意的人為,違反自然,不但于事無補,反而弄巧成拙。
科學帶動高科技的發展,人類從畏天、敬天,到企圖制天,以至能源過度開發,造成生態失衡。為了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環境肆意破壞,以致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物料減少、生態失調,甚至造成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氣候異常,天災不斷,造成很多的禍害,死傷無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不能與自然對抗,而要與自然維持和諧、平衡的關系;我們不可以小覷大自然的反撲,違背大自然的規律,受害最多的仍是我們自己。為了人類的永續經營與發展,我們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愛護自然。
中國自古即有敬天、法天的思想,古代圣賢主張“天人合一”、“人與天地參”。
《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庇钪嬷杏兴拇?,人居其一。人效法地的無私載,地效法天的無私覆,天效法道的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天地大公無私,道依養萬物而不為主,也是大公無私。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以自然為師,人只要法天而行,過自然的生活,就是最真實的生活,也是最幸福的生活。
現在有不少熱心人士主張環保減碳,積極呼吁改變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交通習慣、資源回收再生,減量消費等,令人鼓舞、敬佩。盡管還是有些人藐視自然,魯莽行事,但是我們希望透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加強宣傳,加強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與平衡,因為這是關乎全體人民的福祉以及人類未來的長遠發展。
順應自然,“順”是消極的不破壞,“應”是積極維護,前者是諸惡莫做,后者是眾善奉行。我們必須雙管齊下,身體力行,才能真正達到順應天命,亦即所謂“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合一”的境地。
上一篇:淡定是自得的閑趣
下一篇:淡定是自由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