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思”并重,才能不斷進步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重視效率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要求人們更加勤奮,而真正的“勤奮”,是要在智慧引領之下的“勤奮”,而非只知道埋頭苦干,去做一些事倍功半的無價值事情的“勤奮”。
這個道理其實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早就發現并提倡了。孔子強調“學”與“思”并重?!墩撜Z》中,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薄盾髯印駥W》中也有這樣的名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正是孔子語錄的轉述。
想來的確如此的,凡事都有有其片面之處,“學”是“思”的基礎,無“學”的基礎,一味去“思”,只能是無謂的“空想”,何談進步?當然,為了避免“死讀書”、“讀死書”,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其一,“學”與“思”的結合。
讀書唯有經過思考、觀察和實踐,才能“讀到糊涂是明白”。對于思考與讀書的關系,古人有很多見解。張載說:“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朱熹說:“后生學問,聰明強記不足畏,唯思索尋究者為可畏耳?!濒斞赶壬舱f:“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币虼?,為防止讀書“硬化”,甚至逐漸“死去”,第一要則就是“思索”。
其二,“學”與“問”的結合。
提問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凡有創造者,無不從發問始,創造者,必然精審細密,卻又眼光銳利,他能夠看出問題,于是發而問之,無論什么“權威”,不明之處就要問,只有“問不倒”的“權威”才是“真權威”,只有問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
其三,“知”與“行”的結合。
讀書應與實干相結合。人如果讀而不做,時間長了,就會有些“書呆子”氣,非但你自己看別人不明白,別人看你也覺得奇怪。現代社會中所謂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識、有文化,而且要有技術、有實際工作能力。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做到“學海無涯,書山有路”,才能將古往今來的優秀書籍化為人生豐富的養料。
下面兩則小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故事一:
有一天深夜,著名的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教授走進自己的實驗室,看見了一個研究生仍勤奮地在實驗臺前忙碌著。盧瑟福關心地問道:“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研究生回答:“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做什么了?”“也在工作。”“那么,你一整天都在工作嗎?”“是的,導師。”研究生帶著謙恭的表情說道,似乎還期待著盧瑟福的贊許。盧瑟福略作思考后說:“你很勤奮,整天都在工作,這自然是很難得的,可我不能不問你,你用什么時間來思考呢?”盧瑟福對這個研究生“勤奮”的質疑,使他明白了要用足夠的時間來思考的重要性。
故事二:
有一位記者曾問比爾·蓋茨:“你成為當今全球首富,個人資產高達數百億美元,你成功的主要經驗是什么?”比爾·蓋茨十分明確地回答:“一是勤奮工作,二是刻苦思考?!?/p>
可見,人通過認真思考可以避免“勤奮”工作的盲目性,當“勤奮”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人做事時才可以事半功倍。
上一篇:改變想法——人閑下來,一般都不會想好事
下一篇:“小不忍則亂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