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造一片綠洲
楊善洲是云南施甸人,他1951年5月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入黨,曾任保山地委書記。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只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
1988年6月退休以后,楊善洲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他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
1988年4月,60歲的楊善洲退休了。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說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
楊善洲婉言謝絕了領導的好意,他說:“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約50公里,海拔在1800至2619米。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地農民缺衣少糧,就開始大規模的毀林開荒,使原本翠綠的大亮山生態遭到極大破壞,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
他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后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至于具體做什么,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后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有利。”
家鄉的人聽說他要回來種樹就勸他:“你到別處去種吧,這地方連野櫻桃和鋸木樹都不長。”
然而,楊善洲創辦林場的設想和決心沒有被動搖。他請地、縣林業部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調查研究。他們帶著帳篷,風餐露宿,徒步24天,對姚關、舊城、酒房等地進行了調查。
經過調研,更堅定了楊善洲改變大亮山面貌、“種樹扶貧”的決心,并將場址選在施甸縣的舊城、酒房、姚關3個鄉結合部的大亮山。
林場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揮部,楊善洲親自擔任指揮長。成立當晚,他們在用樹枝圍起的簡易帳篷里,圍著火塘召開了第一次造林會議,把林場職工分宣傳動員、整墑、育苗三個小組,要求搶在5、6月份雨季來臨前育下能種萬畝以上的樹苗。
到達大亮山的第二天,楊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長找來,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把他們到大亮山的目的意義都講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
大亮山社的社長李宗清見到老書記身先士卒,早感動得不得了。他連聲說:“老書記你這么大年紀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為的是給咱老百姓造福,咱們還有什么可說的。辦什么事,就老書記一句話,說什么我們都支持!”
1999年11月,楊善洲在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著拐杖執意爬上了大亮山。
開始辦林場那幾年困難很大,楊善洲艱苦奮斗,盡量少花錢多辦事。沒有錢蓋房子就花7000多元錢蓋油毛氈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個職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沒有錢購買農具,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辦公桌、板凳、床鋪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晚上照明沒有電,每人買一盞馬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楊善洲意識到大亮山林場要發展壯大,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的大潮,改變傳統單一的經營方式,進行多種經營。
建場之初,楊善洲主要以種植華山松為主,在黨的十四大后,他感到僅僅種植華山松不能最快的產生效益,林場要以林養林,要提高經濟效益。
于是,他們從廣東、福建等地引種龍眼樹苗,開辟了龍眼水果基地。施甸縣的立體氣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區常年云遮霧罩,是種植茶葉的好地方。酒房鄉供銷社茶廠生產的袋裝黑山銀峰茶,1994年曾榮獲省農業廳優質產品稱號,供不應求。
他們從中得到啟示,也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還專門投資建了一個粗茶葉加工廠。楊善洲還號召林場職工開拓新的生產經營領域,在他和林場職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場沒有幾年時間,就紅火起來了,家業擴大、經濟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
但正在這時,發生了一場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幾夜之間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樹啃死了,人們辛勤多年的茶園毀于一夜。面對這挫折,有的人畏縮了,但楊善洲卻沒有被困難壓垮。他鼓勵大家,茶園毀了可以重新種植,人的精神垮了,事業就真正完了。
他要職工振奮精神,重新與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場的3年,他們好不容易種活了將近3萬畝華山松,可有近400畝松樹被一種叫紫荊澤蘭的毒草侵擾死了,楊善洲又鼓勵職工不要泄氣,振奮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場職工始終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但他并沒有從林場拿錢。最初的幾年里,林場只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后來調到了100元。不僅如此,楊善洲還經常要給林場貼錢。林場在山下辦了一個水里基地,招了一些臨時工,碰上林場經濟困難的時候,楊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用于發工資。
大亮山的生態修復,使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得到保存。林場珍稀動物有黑熊、豹子、獼猴、鳳頭鳥、野雞等,植物有桫欏、銀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現象消失,風調雨順,周邊居民修枝打杈還能解決燒柴問題。
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養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間仍然充足。2009年4月,楊善洲將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上一篇:李友忠的綠色人生
下一篇:植物活化石蘇鐵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