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5】趙樸初傳
(倪強、黃成林著,人民出版社,51.2萬字,2017年10月第1版,78元)
△20章:①儒佛一脈,詩書傳家;②喜降人間,茁壯成長;③蘇滬求學,轉瞬七載;④覺園療養,皈依佛門;⑤慈善濟民,鞠躬盡瘁;⑥爭取民主,反對獨裁;⑦奮發工作,喜迎解放;⑧萬象更新,勇挑重擔;⑨工作需要,定居北京;⑩鋪和平路,架誼橋梁;?抑惡揚善,愛憎分明;?親朋摯友,情意無盡;?十年浩劫,雪壓青松;?剪除四兇,撥亂反正;?續佛慧命,重振宗風;?悲心深愿,慈濟群生;?同道情深,高山仰止;?文化傳承,視為己任;?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花落花開,水流不斷。
〇這本書講述了趙樸初出生于四代翰林與佛門之家,以其淵博的知識,極深的佛學造詣,出色的領導才能,在長期的佛教領導工作中,提出了佛教“三圓融”、“報四恩”等重要主張,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佛教的恢復發展與復興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以過人的智慧,大力開展中外友誼交流與世界各國佛教界友好交往活動,為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貢獻,人稱其為20世紀偉大的和平使者。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他大力倡導和實踐“人間佛教”,把佛教的精神思想圓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之中……
〇他繼承了忠孝、勤學、自立、剛正、廉潔、樂施的家風,又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〇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校訓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〇不亂說自己;不亂說別人;不自殺。
〇佛教是2500多年前古印度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的異端和對立面而誕生的,佛教提出的眾生平等明顯具有反對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性質。
〇唐代人對王羲之的評價:“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〇1988年,梁漱溟因腎衰住院。他認為佛家對生命的態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他臨終的最后一句話是:“我累了,我要休息了”。
〇有了好的題目,才能做好的文章,是趙樸初后來一貫的主張。
〇九華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〇提出“佛教是文化”。
〇“九十猶期日日新,讀書萬卷欲通神”。
〇“蔬食七十年未嘗不飽,曲蒼半世紀足以忘憂”。
〇“圣人心日月,仁者壽山河”。
(2020年3月13日夜11:30閱畢)
上一篇:資本的真相:互聯網時代的資本市場
下一篇: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