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日本內向派*主要作家。本名長部舜郎,生于東京中野。中學時期,愛好文學,耽讀巴爾扎克、卡夫卡*的作品,受戰后派*作家的影響。1955年,東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入實業界,同時以黑井千次的筆名發表作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發表的作品主要有《藍色的工廠》(1958)、《機械裝置No.1》(1958)、《在外側》(1959)、《電視獨立》(1960)、《冰冷的工廠》(1961)等,以工廠為舞臺,用抽象的、非現實的手法,描寫了集中管理的工廠中被剝奪了人性的、單純而無反抗的人們。60年代末發表的作品《兩個夜晚》(1963)、《神圣產業周》(1968)、《洞穴與天空》(1968)等作品,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寫出了企圖在現實存在中恢復自我的人物形象。其中《洞穴與天空》被評為芥川文學獎候補作。代表作《時間》*(1969)獲同年新人獎。他從此成為公認的實力派作家。其后的作品主題,主要是表現對現實不滿,尋求新的人生感覺。這一主題,在童話式的、帶象征色彩的小說《紅色的樹》(1970)中,表現為少年純潔的憧憬;在《奔馳的家庭》(1970)中,通過一家人奔馳在夜幕之下的汽車里的活動,以反常的游樂形式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常常表現無目標的現實生活中的混沌和悲哀。后來的主要作品還有:《應該失去的日子》(1971)、《動搖的家》(1971)、《夢的場所》(1972)、《五月的巡禮》(1977)、短篇小說集《群棲》(1984),隨筆集《我、他、非現實》(1973)等。其中《群棲》獲谷崎潤一郎獎。他的創作,受戰后派,特別是野間宏影響很大。他小說中的人物,幾乎都是公司職員。他常常在橫向社會與縱向歷史的相交點上去表現人物。往往以社會為舞臺,將人物置于工作中,在勞動場面中,表現出人們無目標的生活狀態和內在的不安。他努力打破70年代以前文學不描寫“現代人的內在矛盾”這一狀況,揭示出工業生產社會中人的不正確生存方式,表現出對新的生存方式的探索和追求。
上一篇:麥金尼斯,托姆作品分析
下一篇:黑田三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