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柳亞子
原名慰高,人權,更名棄疾,字亞子,江蘇吳江人。南社發起人之一。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表示同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著有《摩劍室詩集、詞集、文集》、 《柳亞子詩詞選》等。
柳亞子是一位忠貞的愛國者,偉大的人民詩人。他一生跨越了兩個世紀,經歷了近現代史上的清末、民國和社會主義幾個重大歷史時期。他豐富的詩歌創作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及本人的思想變化;他又是社會活動家和文化運動的組織者。他是近代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理論著作不多,代表他文藝美學主張的論著主要是《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和《胡寄塵詩序》,此外還有以詩論詩的作品數篇,如《論詩六絕句》、 《論詩五絕答鵷雛》、 《后論詩五絕示昭懿》等。
1905年,反清的光復會為了宣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創辦了白話報刊《二十世紀大舞臺》,柳亞子為其寫了發刊詞。這是反映當時資產階級民主派對戲曲看法和要求的代表文章。 “發刊詞”沖擊了封建正統的文藝觀念,充分肯定了戲曲的積極作用,并且正確地指出,由于戲曲的思想內容不同,因此便產生了不同的社會效果。這不僅推動了戲曲理論的發展,也為戲曲創作更好地為資產階級政治斗爭服務做了有力的宣傳。傳統的封建文學觀,對戲曲及戲曲理論是持輕視態度的,柳亞子認識到戲曲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普及性, “然而父老雜坐,鄉里劇談,某也賢,某也不肖,一一如數家珍;秋風五丈,悲蜀相之隕星,十二金牌,痛岳王之流血;其感化何一不受之優伶社會哉?”這里雖然也象改良派過分夸大小說的作用一樣,柳亞子對戲曲作用的估價也有些言過了,但較之封建文人對戲曲的蔑視,卻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基于此,他希望戲曲能夠成為“運動社會,鼓吹風潮之大方針”的藝術形式,這就是他寫這篇“發刊詞”的宗旨。為了使戲曲擔負起宣傳民主革命的思想,激發人們反清愛國的精神,他對戲曲的內容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認為戲曲應該多表現“揚州十日之屠,嘉定萬家之慘”中的忠烈故事。法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也應在戲曲中有所反映。這樣可以激發人們忠貞報國之志,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同時還有域外的榜樣可資模仿。至于那些《燕子箋》、 《春燈謎》之類的作品,只能誘使人尋歡作樂,醉生夢死。從柳亞子對戲曲的評價和要求,可以看出他對藝術審美功利性的強調,這在當時起過積極作用。當然作為戲曲美學的研究,在理論上只走一端。
他為南社社員胡寄塵《大江集》所寫的序言集中,代表了南社詩歌革命的觀點,也是柳亞子詩歌理論的代表作。在這篇文章中,他把人心與文風聯系起來,提倡繼承唐詩的優良傳統,力主作“布衣之詩”,以便移風易俗,清正人心。這與上一篇的主導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藝術上是對民間文學的充分肯定。他以“布衣之詩”抗衡當時保守的宋詩派官僚之詩的理論,進步性也是明顯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林語堂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