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雨流年里采擷的幾朵浪花——讀《六十年散文選介》有感
◎賀彬
從街角一隅的書攤上,我花了2元錢買回了一本書頁已經泛黃的散文集。這本散文集的書名叫《六十年散文選介》(1919—1979),書中收錄的是從“五四”新文學以來六十年間涌現出的散文精品,由祁連林、傅信兩位同志選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10月第2次印刷出版。買這本書是出于對書籍的喜愛,再加之價格便宜,也就無意間買下了。起初,本以為此書由于年代久遠,沒什么閱讀價值和意義,所以在書櫥里放置了好長一段時間。后來,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閱讀的時候,已經愛不釋手,讀得如癡如醉了。三十七年彈指一揮間,崢嶸歲月不復返。我在無端地猜想,書的主人幾經更換,最終它像朋友一樣緊緊和我依偎在一起,不離不棄。它給我熱情,給我溫暖,給我希望,給我以信心與力量。我還真的喜歡上了這本書,而且書中的每一篇散文耐讀也耐看,不僅寫得有意思,而且寫得很有意義。我也從中了解到了祖國六十年來的滄桑巨變,汲取到了文化藝術的養分。我真的要感謝它。散文是一切文體的基礎。出于對散文這種特殊文體的喜愛,我認真研讀了幾位名家的作品,因而也就有了下面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一
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曾說:“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辭達而理舉”。在藝術的審美追求中,“文”與“質”, “辭”與“理”總是和諧統一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在一篇文藝作品中,倘若理不足或理不夠充分,那么內容就會顯得空洞,語言就會顯得蒼白,漏洞就會百出,讀者也就不愿意去閱讀。這樣的文章立意不深,主題不鮮明,引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劉勰在《文心雕龍》也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文學作品必須借助語言這個物質外殼,才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刻畫形象,表現主題。因此,無論是“情”“象”還是“理”都必須滲透到藝術作品中,這樣,才能推動審美意識的變革和藝術形態的嬗變,促進藝術規范。著名作家巴金的藝術作品就是如此。
一只只飛蛾,用稚嫩的身子撲向燈火,或死于燈下或浸在油中,它們為的是追求光和熱。這是著名文學家巴金先生在散文《日》中為我們塑造的飛蛾撲火的鮮明形象。這篇短小精悍、語言精練的散文只有兩百來字,是巴金先生于1941年7月21日在云南昆明創作完成的。七十七年悠悠時光已逝,讀來仍能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充滿無限激情,一步步去接近美滿幸福的殿堂,倍感親切,百讀不厭。
巴金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家,他的文章總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總讓人在苦難中感受到幸福。巴金以長篇小說《家》《春》《秋》躋身文壇,蜚聲海內外。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先后創作出版了《隨想錄》《探索集》《真活集》《病中集》《無題集》五本散文集。他倡導寫真話,寫真意,寫真情,以此對十年“文化大革命”進行哲理性反思。他說過:“我的寫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絕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爾基的《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開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來,高高地舉在頭上’……我要掏出自己燃燒的心,要講心里話?!保ò徒穑骸短剿骷?,香港三聯書店,1980年,第143頁)。由此看來,散文創作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只要有大格局大情懷大境界,才能寫出引領時代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的優秀篇章。只要把讀者當朋友,把心掏給讀者,用平實的文字、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即可。至于“引經據典”“旁征博引”那是學術論文的事了,何必拿這些噱頭來忽悠和嚇唬讀者,我看大可不必。當下的一些散文寫作者,把寫作的攤子鋪得越來越大,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給人的感覺是瞞天過海,漫無邊際。這樣的散文不讀也罷,讀了反而覺得無色無味。跟那些名家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只有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作家,一個高尚純粹的作家,一個優雅精致的作家,一個心智健全的作家,才能對生活與生命充滿愛意和激情。
做人間的飛蛾,即使飛向火熱的太陽,被太陽灼傷,失去知覺甚至生命,也要化作一陣煙,一撮土,為無限的宇宙空間送去微粒般的價值。
二
西漢后期的楊雄在《法言·問神》中寫道:“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清代納蘭德性也指出:“人必有好奇縋險,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謝詩;人必有北窗高臥,不肯折腰鄉里小兒之意,而后有陶詩;人必有流離道路,每飯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詩;人必有放浪江湖,騎鯨捉月之氣,而后有李詩。”也就是說,一個作家必須要熱愛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和理解生活,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文學功底,必須要有寬闊的胸襟,必須要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必須要有思想的大格局,只有具備這些才能寫出好文章,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佳作。豐子愷是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文學翻譯家,著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并翻譯過文學作品及美術、音樂論著二十余種?!犊谥薪朔擞洝肥亲髡?947年冬在杭州創作的一篇幽默風趣的散文。作者采用借題發揮的筆法,假借論治牙,影射國民黨政府的貪官污吏,義正詞嚴地指出,他們是一伙“貪贓枉法,作惡為非,危害國家,蹂躪人民”的“官匪”, “若不把這批家伙除掉,國家永遠不得太平,民生永遠不得幸福”。這鏗鏘有力的箴言,仍是今天反腐倡廉的警示之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心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鑄就偉大的民族之魂。豐子愷的文也好,畫也好,是具有高瞻遠矚意義的,是關注人生和社會的,是關注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
這篇散文的使命就在于幫助人們認清貪官污吏的危害性,使人們堅定地相信美好的東西和真理總是會戰勝一切邪惡勢力的。散文寫得風趣幽默,通過巧妙的比喻,勾畫出“官匪”的丑惡嘴臉,盡情地加以抨擊,在詼諧的筆畫中顯示出犀利的鋒芒,讀來怦然心動,令人深思。
三
藝術創作的目的就在于給人類以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無限生機的藝術美感,去追求對明天對未來的無限美好希望,讓人們世世代代美好地生存下去。如果我們的藝術家沒有理想,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濃郁的激情,沒有為藝術奮斗的終極目標,沒有精神上的廣闊與自由,是無法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作品的。正如英國詩人楊格所說的那樣,藝術家手中的筆,就像阿米達的魔杖一樣,能從不毛之地中喚出鮮花盛開的春天。我常常納悶:為什么許多文學大師很少使用華美的辭藻,也不怎么講究章法的嚴謹,往往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能寫出一大批傳世佳品,而不少寫作者即使在一番搜腸刮肚、標新立異之后,寫出來的東西依然平平。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作品,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看起來寫得很隨意,也不怎么講究章法,但讀起來很有味道,很有筋骨,給人溫暖和感動。讀完著名詩人艾青所寫的散文《懷念天山》后,我著實明白,是十六年的悠悠情讓艾青學會了凝練、簡潔,是十六年的悠悠情讓艾青對腳下的這片熱土愛得如此深沉。
艾青曾在新疆天山腳下生活了十六年,是他生命四分之一的時間。如果他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又怎能寫出如此情深意濃的篇章呢?火焰山、后峽、明槽、巖層、種羊場、溫泉、孔雀河畔、博格達山峰,天山腳下的山川景物令他激動不已,點燃了他心中的創作激情。陡峭的崖壁,山澗的流水聲,彎彎曲曲的公路,忙著遷徙的牧民,蒼茫的林海,樹林里的蘑菇,一公斤多重的土豆,庫爾勒的梨,天山腳下的哈密瓜,吐魯番的無核葡萄和長絨棉,伊犁地區的野果林……這些風土人情,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正是因為作者懷著對祖國美麗富饒的邊疆的深厚情感,才寫出了如此極富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美文。新建立的鋼鐵廠,當年筑路的人們的艱難,為他們留著的紀念碑,熱心于建設邊疆的人們建成的大大小小的水庫,砌起來的長長幾百公里的水庫,成百個商品糧基地,種植的棉花、各種經濟作物和瓜果……十六年間激情火熱的生活場景、真真切切的見聞、新疆日新月異的滄桑巨變,為艾青平淡、樸實的文字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要飛得更高更遠,去俯瞰祖國山川大地的壯麗美景。艾青喜愛藝術創作,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勤奮工作,在藝術的百花園里辛勤地鋤草捉蟲,讓每一個有靈性的文字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陽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張揚著個性,讓每一首詩文都展現出最豐滿的生命活力。為了使作品保持最純正的鮮美味道,他不會復制粘貼,東拼西湊,照貓畫虎,更不會急功近利,而是靜靜地等待著每一個果子(作品)的成熟。
艾青的散文《懷念天山》用質樸的語言,看似松散的片段,月夜撫琴吹簫般地寫出了新疆天山南北的自然風光和建設祖國新貌的壯闊畫面,讀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期待更多的讀者閱讀。
四
學習優秀的創作經驗,其實并不意味著要把個別的創作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挪用到自己的創作過程中,而是提煉要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像優秀的藝術家學習,應當獲得某種信念。創作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學習和模仿,但豐富深刻的思想是不能復制的,思想只有靠不斷地觀察、學習、磨礪、交流、認識與反思,才能不斷地提高。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中鮮明的形象,善變的思維,飽滿的內容,豐富的情感決定了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藝術創作要切實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立場,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和力量。那些內容充實、激情飽滿、主題鮮明、思想深刻、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是會得到人們肯定和贊成的。袁鷹的《荊條蜜》便是這樣的上乘佳作,文章雖寫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但絲毫看不出當時政治說教的印痕。不足千字的文章,文字上簡簡單單,表達上順其自然,細細一讀,竟品出了一種味道,觀出了一種情操,賞出了一種品德。散文用樸實的形象來打動讀者,把作者要表現的主題思想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
作者并沒有多少蜜蜂的知識,也并沒有把描寫的重點放在荊條蜜的制作過程上,而是通過“釀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詠蜂詩句來贊美為人民、為社會主義釀蜜的山區養蜂人,結尾處點明了全文主旨:“他們未必為多少人知道,但是,卻全心全意埋頭苦干,認真鉆研,為人民、為社會主義釀出一桶又一桶、一噸又一噸又香又甜的荊條蜜。”
“釀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勞動者是最美麗的,勞動者是最光榮的。讓我們共同為勞動者祝福加油,為勞動者搖旗吶喊。向天下所有的勞動者致敬!
五
用藝術的形式反映人類與苦難命運的抗爭實際上是一種樂趣,用藝術的形式反映人類的痛苦呻吟實際上是一種傾訴。執著于作品的藝術化、審美化是作家的神圣使命。當我們在恬靜、和諧、平靜的心理狀態下,創作出的作品才能具有豐富性、人文性、多樣性和超越性。深沉的、本體性的生命體驗是浸染在人類心靈深處的深刻性和審美的純粹性最優美的樂章。悲比樂深沉,無論是悲是喜,都是作家在審美活動中的心靈指向。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溘然長逝。僅僅過了兩天,作為魯迅治喪委員會委員之一的巴金,因親眼目睹了吊唁和送葬的全過程,所以在第一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寫出了沉痛悼念魯迅先生的名篇佳作《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作者采用書信的形式,感人至深地記錄了偉大的文化革命旗手魯迅治喪活動的盛況。
魯迅病重期間,史沫特萊、宋慶齡等社會名流十分關心他的病情,親自為他請名醫檢查治療。就在逝世的前十一天他還抱病應邀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幫木刻家辦講習班,辦展覽,出畫冊。魯迅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所以受到無數人的愛戴和崇敬,是因為他是一個用筆和敵人進行猛烈戰斗的斗士。一個禿頂的老人,十三四歲的女孩,穿著粗布短衫的勞動者,抱著課本的男女學生,綠衣郵差,黃衣童子軍,小商人,小店員……不同出身、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國籍的各種人士懷著嚴肅而悲痛的心情來到上海萬國殯儀館向魯迅先生的遺體做最后的告別,“這一切的人都是被一顆心從遠近的地方牽引到這里來”。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善于在平淡的記事過程中抒發對魯迅逝世的悲痛之情、懷念之情?!斑@個老人絕不會再坐起來,帶著溫和的笑容對我們高談闊論了”,魯迅遺體入殮的那一刻,“滿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著一樣東西,這就是——對死者的懷念。”出殯的日子,作者很早就和朋友來到殯儀館,“我一個人繞著靈柩走了一周,以后又站了片刻。我的眼前仍然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顏,空氣里依舊彌漫著濃郁的晚香玉的芬芳”,作者在靈堂里一次次夢想著魯迅能夠一翻身坐起來,而夢醒時分,他才深深意識到“我們大家所敬愛的導師,這十年來我暗暗地崇拜的那位老人永遠離開我們而去了”。當白底黑字的旗子“民族魂”漸漸地往下沉時,周圍前來送葬的人們簡直是一片哭聲。
魯迅的文章“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適度,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閱讀。“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所追求的正是“以意趣為主”,所表現的正是“雅正”之情的審美意識”?!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說“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魯迅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億萬中國人民的心中。
六
現代作家郁達夫的文章有一種憂郁、感傷的淡淡情調,追逐的是文辭的華麗。在他的許多文章中突出的是吟詠風月,流連愛思。讀他的文章,我感到了一種骨力和深度,其創作的心理過程是艱難而復雜的?!敖】党砷L,快樂讀書”該是當下的一句流行語。我寫下這個時髦的話題,并不是頭腦發熱,也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讀了郁達夫早在1934年間寫就的散文《書塾與學堂》(自傳之三)之后萌生出的真實感觸。郁達夫求學時處在一個戰爭頻發、動蕩不安的時代,面對時局的多災多難,他沒有暗自悲觀,也沒有沉淪頹廢,而是用豐富的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因美好的憧憬步入了文學的神圣殿堂。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讀書或背書時總要把身體東搖西擺的奇習,這一奇習一直延續到今天。書塾里的生活究竟是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壓抑沉悶,還是另有隱情?文中也給出了合理的答案:“這書塾里的生活,實在是快活得很?!弊髡哒J為,讀書可以使人健康快樂地成長,成長又可以使人快樂地讀書,盡管那是書塾里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陳舊,教學內容也無非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但國學中的文化精髓對學子的影響是深遠而恒久的。
民國初年,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響,新式學堂的出現,“成了茶點酒館,鄉村城市里的談話中心”,那些“穿著奇形怪狀的黑斜紋制服的學堂生”,也被認為是神通廣大的張天師,“人家也是側目而視,自家也暗鳴得意”。當時,政府普遍重視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很高,大學教授每月工資收入400塊大洋,可以住洋房,坐洋車,政府職員每月僅有20塊大洋,小學堂的堂長進進出出,也“用的是藍呢小轎,知縣請客總少不了他”。每月第四個禮拜六下午作文課的時候,縣官若來監課,學生們就會有兩個肉饅頭吃。飽讀詩書的人“穿了袍子馬褂,搖搖擺擺走回鄉下的態度”,更被認為是“另有著堂皇嚴肅的威儀”??梢?,當時的社會對讀書人是很尊重的,對傳播知識的人也是很敬仰的。
經歷買鞋風波之后,作者變得懂事了,成熟了,他認識到母親含辛茹苦供他求學讀書的不易,他也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當時雖只有十一二歲的我,經了這一番波折,居然有起老成人的樣子來了”。郁達夫的這篇自傳體散文文筆細膩質樸,形象逼真地再現了清朝末年我國書塾和學堂的各種事件、生活場景,描摹出了各色人物的精神風貌,為我們了解當時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狀況及社會的人情世態提供了高質量的文學范本。
這篇散文集供收錄了李大釗、魯迅、朱自清、葉圣陶、巴金、茅盾、孫犁、郭沫若等54位名家的70篇散文,所選的散文種類較為齊備,凡書信游記、特寫、雜文、書評、回憶錄、科學小品等皆有所選,他們在立意、選材、構思、謀篇、布局、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特色,反映了六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社會現實生活和人間的真情大愛,縱情歌唱了自“五四”以來中國人民為反帝反封建反蔣家王朝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每一篇散文都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愛國熱情,十分難能可貴,也具有提供范本、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的作用,如果以今天的文學眼光來審視這本散文集的話,那么它仍然是一本主題鮮明,格調高昂,文質兼美的好書,特別適合廣大青少年閱讀。穿越近百年的歷史時空,我依然能夠感受到一顆顆鮮紅的心臟仍在跳動,我依然能夠看到一個個思想巨人仍在頷首對我微笑。這些名作家在那個特殊年代寫下的作品仿佛是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留在了無數讀者記憶的深處;又仿佛是一朵朵翻卷的浪花,靜靜地溫暖著歷史的回聲。我想,記憶是珍貴的,浪花是美麗的,就讓我們安然地守望這純潔的記憶,潔白的浪花,平靜地思索人生的真諦,去體味新時代生活的美好。
上一篇:從家國情懷到人間煙火——試論《牧馬人》與《靈與肉》的力與美
下一篇:南臺創作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