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實錄,是我國中古時期出現的、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編年體史書。它年經月緯,將當時的各項政治設施、軍事行動、經濟措施、文化教育狀況、自然災祥、社會現狀,乃至帝王家的婚喪喜慶等都要記載,因此,一部實錄就是一朝的史料總匯。
實錄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它是由起居注和日歷發展而來的。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錄,始于西漢,武帝時就有《禁中起居注》;東漢時,有明德馬皇后的《明帝起居注》。日歷(或稱日錄)始于唐憲宗時,至元、明時漸廢,它是把起居注等史料經初步整理而成。起居注和日歷都是撰修實錄的準備階段,實錄修成之后,即被焚毀,沒有流傳下來,后世都不得見。
我國最早撰修的實錄,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是南北朝梁時周興嗣的《梁皇帝實錄》(記武帝事)三卷,謝吳(一作昊)的《梁皇帝實錄》(記元帝事)五卷。只是這些書早已亡佚,內容、體例均不可考。從唐朝設史館開始,它的每個新皇帝即位之后,都要命令史官根據前一個皇帝的起居注和日歷等書,撰修他的編年史長編,稱為實錄,以記載他的政績。以后遂成定制,一直沿襲到清代,從而在我國的史學發展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唐實錄的創始人,是房玄齡、許敬宗和敬播等人。《唐高祖實錄》就是由房玄齡監修,許敬宗刪定的。以后,每個皇帝都修實錄,據《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唐實錄共有二十五種之多,大都亡佚了,僅有一部《順宗實錄》,因為撰修人中有大文學家韓愈,才得以保存在《韓昌黎集》中。在韓愈之前,原有韋處厚撰修的《順宗實錄》(三卷本),修成之后,當時的宰相李吉甫以為太簡略,便命韓愈、沈傳師和宇文籍等人重修。他們從公元813年(憲宗元和八年)開始,經過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因為“說禁中事頗切直”,揭發了最高統治者和宮禁中的種種黑暗情事,遭到太監們的反對,“內官悉之,往往于上前言其不實”。到了文宗時,公元831年(太和五年)就任命路隨對《順宗實錄》進行修改,將書中不利于最高統治者的話,一概刪去。可見,在統治者的橫加干涉之下,實錄也是難以成為信史的。無怪乎韓愈在受到責難之后,深有感觸地說:“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
唐實錄幾乎全部亡佚的遭遇,是很可惜的。但終能間接地讓它的主要內容保存下來,卻又是始料不及的。五代時后晉能在四年多的時間里編成一部二百卷的《舊唐書》,“因舊史緒成此書”,是重要的條件之一。所謂“舊史”,就包括了唐朝的實錄。北宋時司馬光撰修《資治通鑒》時,還見到過唐實錄,所以,后來編《通鑒考異》就依據了唐實錄所提供的史料。
上一篇:王瑞明《集古錄》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風俗通義》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