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董麗敏王紹艷崔承樞王質和蘭成春
【原詩】:
東臨碣石(1),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2),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3),歌以詠志。
【原詩作者】:曹操
【導讀入境】:
本詩是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凱旋回來途經碣石時所作。這時,曹操剛剛統一了北方,確立并鞏固了北方根據地,正可以南征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眼下鎧甲未除,征塵未洗,佇立碣石峰巔,面對蒼茫的大海,怎能不心情激蕩,浮想聯翩。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海水浩淼,波濤翻滾。對面山島高聳,巍然挺出海面。島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又一陣秋風瑟瑟而起,海浪層層壓來,奔涌而去,岸邊浪花翻卷………大海啊,廣闊無垠,日月仿佛在海中運行,燦爛的星河也被大海所包容。
【賞析】:
本詩通過寫登臨碣石觀滄海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寬闊的胸懷與一統天下、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本詩最大的特點就是繪壯闊的意境,抒豪邁的情懷。全詩十四句,除最后兩句是樂工合樂時加入的以外,僅十二句,就淋漓盡致地描繪出浩瀚無垠大海的壯觀,抒發了詩人囊括四海、吞吐宇宙的雄偉氣魄。
首兩句點題直起提領全篇,繼寫詩人登山所見景象。寫景不加雕飾。平淡的白描之中,山水草木各具情態,并突出一個“壯”字。無論是對峙高聳的山島,還是腳下秋風中起舞的碧草,都是自然天成的景象,都被注入一股豪放不羈的情味。特別是大海的形象,那宏大的氣魄讓人嘆為觀止,蒼涼慷慨之氣溢于筆端,極富感染力。看似寫景,實則述志。接下去寫詩人奇特的想象:日月運行好象就在大海之中,燦爛的銀河如同出自大海的胸膛。這是詩人對大海壯闊、宏偉、博大的胸懷的贊歌,同時也是詩人自己囊括四海、吞吐宇宙雄偉氣魄的真實寫照。
【思考題】:
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為什么曹操此詩卻寫得如此沉雄健爽,氣象壯闊?
上一篇:中學生《觀書有感(二)》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諷諭類》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