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其
《風俗通義》十卷,東漢應劭撰。
應劭,字仲遠,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縣境內)人,出生官僚世家。靈帝初年,由郡舉孝廉,官至泰山太守,后為袁紹軍謀校尉。他的著述有《風俗通義》、《中漢輯敘》、《漢官儀》、《禮儀故事》等,共十一種,一百三十六篇,又曾集解《漢書》。應劭關于兩漢典章制度的著作很有價值,有人說,漢代“朝廷制度,百官儀式,所以不亡者,由劭記之。”應劭著書多為當時時政服務,例如他“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
面對著東漢末年“王室大壞,九州幅裂”的局面,應劭一方面積極組織地主武裝鎮壓農民起義,另一方面他認為“為政之要,辯風正俗最其上也。”他想用封建正統思想來整齊風俗,使上下之心“咸歸于正”。所以他撰寫《風俗通義》的要旨,就是“言通于流俗之過謬,而事該之于義理也。”
本書各卷皆有總題,其十卷題為:《皇霸》、《正失》、《愆禮》、《過譽》、《十反》、《音聲》、《窮通》、《祀典》、《怪神》、《山澤》。每題之下又各有散目。每一題皆先有一個總說明。每一散目,則先詳其事,再以“謹案”云云,論證其得失。處處都能貫徹其著書目的。例如《正失》的總說明就說,要對“傳言失指,圖景失形”之類的謬誤加以辨析,“故糾其謬曰正失也”。其散目有:“樂正后夔(kuí逵)一足”,“謹按”分析說,并非是一只腳,而是有夔一人足矣!又散目“丁氏家穿井得一人”,不是得一人于井中,而是穿井之后得一人之使,多出了一個勞動力。又如“東方朔”一條,傳說什么東方朔是太白精星、黃帝時為風后、周時為老聃、在越為范蠡,“言其神圣能興霸王之業,變化無常。”應劭對此痛加駁斥,他說,劉向、揚雄等人都曾指出其為“凡庸俗說”,“其事浮淺,行于眾僮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耳,安在能神圣歷世為輔佐哉!”其余“謹按”,多與此同。
《風俗通義》一書,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它記述了許多有關東漢社會風俗的情況,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有些篇目記載了統治階級的“過譽”、“愆禮”行為,能夠反映封建統治的虛偽和腐敗。還有,關于樂器的專篇,記述了各種樂器的制作者和形制,是研究樂器史的重要材料。關于山澤的專篇,有助于研究歷史地理的參考。另外,一些關于神異鬼怪的片斷,為后來著名的志怪小說《搜神記》所取材,有的被全文移植。總之,本書涉及的范圍很廣,從許多側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和文化思想面貌,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風俗通義》原有三十卷,北宋時才散佚,據蘇頌的記載,當時已經亡佚的二十篇篇名為:《心政》、《古制》、《陰教》、《辨惑》、《析當》、《恕度》、《嘉號》、《徽稱》(或作《穢稱》)、《情遇》(或作《恃遇》)、《姓氏》、《諱篇》、《釋忌》(或作《釋忘》)、《輯事》、《服妖》、《喪祭》、《宮室》、《市井》、《數紀》、《新秦》、《獄法》。從這些篇名看,如果全書存在,那么史料價值更高。
現在傳世的十卷本,大體上是北宋時形成的,但元、明、清時期,都有人校刻。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吳樹平的《風俗通義校釋》是最新的本子。
上一篇:張翼之《順宗實錄》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高僧傳》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