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貴粟疏
論貴粟疏
西漢·晁錯
【題解】
本文是晁錯向漢文帝提出的關于重視糧食儲備、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奏疏。晁錯是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政治家。他一貫主張推行政治改革,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認為國家要想安定,必須重視農(nóng)業(yè),抑制商業(yè)。經(jīng)過文帝、景帝兩朝的推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邊防也得以鞏固。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25],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禹、湯[26],加以亡天災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注釋】
[24]捐:拋棄,指流離失所。瘠:瘦弱,指餓瘦。
[25]不避:不讓,不次于。
【譯文】
圣明的君王在位之時,百姓不受凍挨餓,這不是因為君王能夠親自耕種糧食給百姓吃,親自紡織衣服給百姓穿,而是替百姓開辟創(chuàng)造財富的道路。所以堯、禹時期連續(xù)九年水災,商湯時期連續(xù)七年干旱,但是國內(nèi)并沒有餓死和被拋棄的和餓瘦的人,那是因為國家有充足的積蓄,而且提前做好了準備。如今四海歸一,國土面積之大、百姓數(shù)量之多并不比禹、湯時期少,而且并沒有遭到過連續(xù)的干旱水災,然而國家的儲備卻比不上禹、湯時期,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文】
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27],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注釋】
[26]地著:附著于土地,不離開故鄉(xiāng)。
【譯文】
因為土地沒有完全開發(fā),百姓勞力沒有完全發(fā)揮,生長谷物的田地還沒有完全開墾,森林河海還沒有充分利用,在外游蕩的人還沒有全部回鄉(xiāng)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百姓貧困就會產(chǎn)生邪惡的行為。貧困是由于物產(chǎn)不豐富,物產(chǎn)不豐富是由于不務農(nóng)業(yè),不務農(nóng)業(yè)就不會扎根一個地方,不扎根一個地方就會遠走他鄉(xiāng),百姓就會像鳥獸一樣,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不可測的護城河,嚴法重刑也是不能阻止他們的啊。
【原文】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譯文】
人受凍的時候,不會只想著有了又輕又暖的裘衣才穿;饑餓的時候,不會等著有了珍饈美味才吃;忍饑挨餓的時候,人們就不會顧忌廉恥。人的常情是,一天兩餐不吃就會饑餓,整年不做棉衣就會挨凍。肚子饑餓時沒有充饑的,身上寒冷時沒有御寒的,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兒女,君王又怎能留住他的百姓呢?圣明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致力于讓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植桑養(yǎng)蠶,減輕賦稅,增加糧食儲備,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澇災害,這樣才可以留住百姓。
【原文】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28],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注釋】
[27]牧:管理。將管理百姓稱作“牧”,反映了封建時代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輕賤。
【譯文】
對于百姓,要看君王如何管理,他們本身追逐利益,如同水往低處流,不分東西南北。那些珠玉、金銀,餓了不能充饑,冷了不能御寒,但是大家都很珍視它,這是君王需要用它們的緣故。這些東西重量輕、體積小,容易收藏,拿在手中可以周游四海,更不會擔心饑寒之苦。這會使得臣子很容易背棄他們的君王,使得百姓輕易地離開他們的家鄉(xiāng),雞鳴狗盜之徒也受到引誘,逃亡者也便于攜帶財物。糧食和布匹都生長在地里,生長要有一定的季節(jié),收割要有一定的人力,這不是一天就能長成的。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搬不動,所以它不會被壞人所利用,可是一天沒有它,就會挨餓受凍。所以,圣明的君王重視五谷而看輕金銀財寶。
【原文】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征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29],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30]!
【注釋】
[28]賈:同“價”,價格。
[29]鬻:賣掉。
【譯文】
如今一個農(nóng)夫家有五口人,為公家服役的不少于兩人,每戶能夠耕作的土地不到一百畝,一百畝土地的糧食收入也不過一百石。他們春天犁地,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貯藏;還要砍柴打草,修繕官府房屋,服勞役;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躲避暑熱,秋天不能躲避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凍,春夏秋冬沒有一天休息。此外,又有親戚朋友之間的往來、吊祭死者、慰問病人、贍養(yǎng)孤老、養(yǎng)育幼兒,這些費用都包括在內(nèi)。如此勞累,還要遭受水旱之災,官府急征暴斂,不按季節(jié)征收賦稅,早上下達的命令,傍晚又要更改。交稅的時候,百姓有糧食的,只得半價賣掉糧食換錢交稅;沒有糧食的百姓,就只好用加倍的利息去借貸。于是,就發(fā)生了賣田賣屋,賣兒賣女來還債的事情了。
【原文】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31],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32]。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33],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注釋】
[30]操其奇贏: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奇贏,高額利潤。
[31]履絲曳縞:穿著絲鞋,披著絲織長衣。曳,拖,披。縞,白色的絲織品。
[32]乖迕:相違背。
【譯文】
而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牟取成倍的利潤,小的開設店鋪買賣,賺取暴利。成天在集市轉悠,趁著朝廷急需的時候,就用翻倍的價格高價出售。所以,他們男的不耕種土地,女的不養(yǎng)蠶織布,但是他們穿的一定是華麗的衣服,吃的一定是山珍海味。他們沒有經(jīng)受農(nóng)民那樣的辛苦,卻能享用他們田地的收成。他們依仗錢財豐富,勾結王侯,相互傾軋炫耀,他們四處遨游,彼此之間可以看見冠服和車蓋。他們乘坐堅固的車子,騎著肥壯的馬,穿著絲靴,披著綢衣。這就是商人掠奪百姓,導致農(nóng)民破產(chǎn)流亡的原因?,F(xiàn)在的法律輕視商人,可是商人已經(jīng)很富貴了;法律尊重農(nóng)民,可是農(nóng)民已經(jīng)很貧賤了。一般人尊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視的,一般官吏所輕賤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君王和百姓正好相反,善惡不分,這樣還想使自己的國家富強,法律生效,是不可能的啊。
【原文】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34]。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35],復卒三人?!避囼T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36]。
【注釋】
[33]渫:散出,分散。
[34]車騎馬:裝備齊全有戰(zhàn)車和鞍的馬。
[35]復卒:免除兵役。
【譯文】
如今當務之急,莫過于促使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想要使百姓愿意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鍵在于提高糧食的價格。提高糧食價格的辦法,在于使百姓用糧食來求賞免罰?,F(xiàn)在募集天下人向官府納糧,就可以得到爵位,或是贖買罪行。這樣一來,富人享有爵位,農(nóng)民手中有錢,糧食也可以得到合理流通。那些能夠納糧得到爵位的人,都是富裕的人。從富人手里索取糧食供朝廷使用,則可以減輕賦稅。這就是所謂的損有余,補不足,此令一出,百姓就能得到好處。順應民心,好處有三:一是國君需用的物資充足,二是農(nóng)民的賦稅減少,三是提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F(xiàn)在的法令規(guī)定:凡百姓有一匹戰(zhàn)馬的,可以免除家中三個人的兵役。戰(zhàn)馬是國家的軍事裝備,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
【原文】
神農(nóng)之教曰[37]:“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38],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釋】
[36]神農(nóng):傳說中上古社會的部族首領。
[37]大用:最重要的物資。
【譯文】
神農(nóng)氏教導說:“即便有高達十仞的石頭城墻,有寬達百步的沸水護城河,有上百萬全副武裝的軍隊,但沒有糧食還是守不住城市?!庇纱丝磥?,糧食才是君王最重要的物資,是國家政務之本。讓百姓交納糧食得到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能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一批戰(zhàn)馬的功用相比,相差太遠了。爵位,是皇帝所獨有的,只要開口就沒有限制;糧食,是農(nóng)民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也不會缺乏。能得封很高的爵位,還能用來免罪,是人們非常渴望的事。如果讓全國百姓都向官府交納糧食運到邊塞,以此封爵和免罪。那么不超過三年,邊塞軍隊中糧食就會日見其多了。
【評析】
疏是一種用于下級向上級分析問題、表明看法、說明道理的一種文體。
全文采用正反對比的方式,圍繞“貴粟”展開論述。文章首先談到堯、舜時期連年遭遇水旱之災,而我國由于“畜積多而備先具”,未曾遭遇水旱災荒,因此漢王朝處于太平盛世。借此提出糧食儲蓄不充足的嚴重性,論述了農(nóng)業(yè)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接著描寫百姓因為沒有糧食而流離失所,分析農(nóng)民的生活境遇和商人的不勞而獲,論證了社會現(xiàn)狀的黑暗。最后才陳述勸農(nóng)務本、獎勵糧食生產(chǎn)及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具體辦法。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針對漢朝糧食儲備不足的現(xiàn)實狀況,晁錯提出了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張,使國家的糧庫充實,對鞏固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的繁榮。
上一篇:《古文觀止·觸詟說趙太后》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誡兄子嚴敦書》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