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集古錄》是我國金石學方面的第一部專著,在我國學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在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搜集碑刻文字,編成《碑英》一百二十卷。這是最早編錄金石文字的書,但這部書已失傳了。宋代的曾鞏想編寫這方面的書而未成。歐陽修下功夫搜集這方面的資料,積稿千卷,從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分別加以研究,至公元1056-1067年(嘉祐、治平年間),又在每卷之尾寫上自己的看法,邊寫邊修改,寫法不一致,共寫了四百余條;由于是隨得隨錄,未按時代先后為序。現在我們見到的刻本,以時代先后為序,注明了原來的卷帙。其中以唐代碑碣為最多,后漢次之,先秦的寥寥無幾,秦代及五代的亦不多見。
歐陽修對自己編寫的《集古錄》是很自鳴得意的。卷二《后漢孫叔敖碑》,歐陽修寫了一條跋尾,大意是:從這塊碑上,得知孫叔敖名饒,字叔敖。《史記》及別的一些書上,未寫到這一點。如果沒有這塊碑,后世不知孫叔敖名饒。他說,由于他辛勤搜集這類資料二十年,好不容易才見到這一碑銘,解決了一個問題。可見“集古”是有益的事。歐陽修編寫《集古錄》的目的,是為史書補闕糾謬。
歐陽修《集古錄》寫成后八年,其子棐于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編成《集古錄目》。《集古錄》只錄各碑之有跋尾的,凡無跋的不選入。《集古錄目》則是歐陽棐從其父原來的千卷積稿中挑選比較重要的篇目編成的,注明書撰人姓名及官位事跡等、立碑年月,約為十卷,其書久已失傳。《歐陽文忠公集》內保存有《集古錄目序》一篇,后人不知《集古錄》與《集古錄目》是兩部書,把《集古錄目》之序放在《集古錄》之前。南宋紹定初年,臨安陳思撰《寶刻叢編》,引用《集古錄目》之文最多,這部書不易見到,后來根據吳荷屋所藏抄本,編為《集古錄目》五卷。
上一篇:王瑞明《隸釋》及《隸續》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順宗實錄》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