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學(xué)箴九首有序》原文注釋與譯文
昔之為學(xué)者,經(jīng)無恒說①,師無恒道②,隨其意之所向,而欲自達(dá)于古,為功勞而成效寡③。今之世,異乎此遠(yuǎn)矣。經(jīng)出于一家之言,而道概于圣賢之中④。茍務(wù)學(xué)焉,宜無不至,而人才之難,反有甚于昔者。豈非不得其方也哉⑤?作九箴以自省,且以戒人。
擇好
不好而學(xué),勞而罔獲⑥。不慎而好,曷底乎道⑦?;蚝闷溘E,或好其辭。匪不能好,其好者卑。三千之徒⑧,莫非奇士。圣云好學(xué),惟顏氏子⑨。俯仰自得,泊乎無言⑩。彼豈區(qū)區(qū)(11),怠于有聞。嗟爾奚為,以名自累。名也可懷(12),顏亦可愧。
慎習(xí)
以身范俗者,圣賢之為。不化于俗者,中人之資。與俗推移,匪愚則何(13)?古之為學(xué),所以行道。通則為汙(14),介則為矯(15)。較其所近,介愈于通。失己雖殊,違道則同。夷群混世(16),欲與道俱。懼汝忽焉,小人之趨。余茲戒汝,篤慎厥守(17)。不有古人,可師與友?圣則汝師,賢尚友之(18)。彼亦何人,汝寧弗思。
明義
明于義者,于利也輕。授之天下,不以為榮。茍為所移,皆可欲者。快意陳前,身亦可舍。一念之動,一發(fā)之間。相去幾何,為陵為淵。勿以其微,殆曰可受。微之不察,大者何有?圣有伊尹(19),放主于桐(20)。海內(nèi)帖然(21),服其至公。人見遺錢,縱目私睨(22)。市兒抵掌(23),訾其貪利(24)。尹獨(dú)何道,舉世不疑?心無所利,曰汝信之(25)。惟欲之利,害于而躬(26)。行義之報,博乎無窮。擇義在我,圣亦可企。勿謂古之人,吾不敢至。
辨疑
不善學(xué)之人,不能有疑。謂古皆是,曲為之辭。過乎智者,疑端百出。詆呵前古(27),摭其遺失(28)。學(xué)匪疑不明,而疑惡乎鑿。疑而能辨,斯為善學(xué)(29)。勿以古皆然,或有非是。勿負(fù)汝能言,人或勝汝。忘彼忘我,忘古與今。道充天地,將在汝心。
虛受
中之虛,取善于人,沛然有余(30)。實其內(nèi),自以為至,人不汝惎(31)。天下之善,天下同之。汝不自私,孰匪汝師?一夫之識,其復(fù)能幾?奈何不思,貴己賤彼。舜禹之圣,猶取人言。汝曷不然,汝豈誠賢?
知要
何以治己,何以治人?圣承賢繼,何革何因?為學(xué)不難,知要為貴。識其大端,勉焉可至。不察其本,而玩其華。窮奇極博,于道何加?圣賢之學(xué),皆以用世。不宜于行,斯為一藝。天之畀汝(32),靡有不全。汝忍狹之,不畏于天?
篤信
命輪人為弓,強(qiáng)之不從。俾鼎人為瓦(33),迫之不可。工守其業(yè),猶不以利移。舍古徇今,何以士為?仁義吾內(nèi),爵祿其外。內(nèi)為外屈,失其天貴。蹈道自我(34),夫豈繇人(35)?不求合于世,斯為天民。
慎獨(dú)
人或可欺,天實汝司。人不汝窺,汝心自知。噫!存心如事天,為敬之基。
篤行
中人慕道,如童贊日。知其為明,不知其質(zhì)。日不可邇,道非日比。擴(kuò)而行之,在我而已。一身非微,天下非大。勢有屈伸,道無隆隘(36)。勿敏于言,而怠于行。維恒若不足,以底于成(37)。
【注釋】
①恒說:長久不變的學(xué)說。
②恒道:長久不變的思想。
③勞:勞苦。
④概:概括,包括。
⑤方:方法。
⑥罔:無。
⑦底:通“抵”,至。
⑧三千之徒:指孔子弟子。傳說孔子弟子有三千多人。
⑨顏氏子:指孔子弟子顏淵?!墩撜Z·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br>
⑩泊:恬靜,淡泊。
(11)區(qū)區(qū):猶拳拳,衷愛專一的意思。
(12)懷:想念。
(13)匪:通“非”。
(14)通則為汙:通脫則變?yōu)槲蹪帷?br>
(15)介:獨(dú)特,耿介。矯:通“趫”,強(qiáng)貌?!抖Y記·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強(qiáng)哉矯?!?br>
(16)夷群:與眾人等同。
(17)厥:其。
(18)尚友:尚,通“上”,謂上與古人作朋友。(19)伊尹:商湯的大臣,輔佐商湯滅夏桀。
(20)放主于桐:商湯死后,伊尹輔佐卜丙(即外丙)、仲任二君。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太甲破壞商湯法制,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三年后太甲悔過,又接回復(fù)位。
(21)帖然:安定、順從的樣子。
(22)睨(ni):斜視。
(23)抵掌:擊掌。
(24)訾(zi):毀謗,非議。
(25)曰:語助,用于句首。
(26)而躬:爾身,你身。而,通“爾”。
(27)詆(di)呵:指摘,批評。
(28)摭(zhi):拾取,摘取。
(29)斯:乃。
(30)沛然:充盛貌。
(31)惎(ji):憎恨,怨毒。這里似同“欺”。
(32)畀(bi):給予,付與。
(33)俾(bi):使。
(34)蹈:實行,履行。
(35)繇(you):通“由”。(36)隘:窮困,窘迫。
(37)底:通“抵”,至。
【譯文】
從前學(xué)習(xí)的人,經(jīng)沒有長久不變的說法,師沒有長久不變的學(xué)說,隨著他們的意向,而欲使自己達(dá)到古代的水平,用功勞苦而成效少。當(dāng)今的時代,在這一點差別很大。經(jīng)出于一家之言,而學(xué)說概括在圣賢的言行中。如果努力學(xué)習(xí),應(yīng)該沒有達(dá)不到的。而人才成就之難,反而比過去更甚。難道不是不得其法嗎?作九箴以自我反省,并且警戒別人。
擇好
不愛好而去學(xué)習(xí),雖然辛勞但沒有收獲。不慎重地選擇愛好,怎么學(xué)到道。有的愛好他的事跡,有的愛好他的言辭。不是不能愛好,他愛好的太低下??鬃拥娜W(xué)生,沒有不是奇士的。孔子說好學(xué)的,只有顏淵。在俯仰之間,自己有所體會,但淡泊,不說話。他那樣專一地學(xué)習(xí),對名聲看得很淡。而你為什么被名聲拖累。如果對名聲可以懷念,顏淵也可慚愧。
慎習(xí)
以自身規(guī)范世俗的,是圣賢的行為。不被世俗所改變,是中等人的資質(zhì)。與世俗合而為一,不是愚人是什么?古代的求學(xué),是用來行道。通脫則變?yōu)槲蹪?,耿介則為倔強(qiáng)。比較起它們的接近道的程度,倔強(qiáng)勝過通脫。失去自己雖然不同,違背道則是相同的。與眾人等同,在世上瞎混,卻要和道在一起。害怕你忽略這一點,而成為小人。我現(xiàn)在警戒你,要忠實地謹(jǐn)慎地堅持自己的操守。不是有古人嗎?可以他們?yōu)閹煘橛?。圣人是你的老師,賢人是你的朋友。他是什么人,你怎能不思考?
明義
深明大義的人,在利上看得輕。給他天下,不認(rèn)為光榮。如果為利改變,都是追求利的人。有快意的事擺在前面,生命也可舍棄。一個念頭的產(chǎn)生,只有一根頭發(fā)那樣小的距離。相差多少?或為山陵,或為深淵。不要因為它小,就說可以接受。小事不明察,還有什么大事?圣人中有個伊尹,把國主放逐到桐宮。海內(nèi)安定,佩服他的至公。有人見到別人遺失的錢,眼睛盯著看。市井的兒童拍巴掌,笑話他貪利。伊尹是什么道,使所有世人不懷疑?心不貪圖利,使你信任他。只有貪圖利,才能害你自身。行義的回報,多到無窮。選擇義而不選擇利,在憑自己,圣人的境界也可達(dá)到。不要說古代的人,我不敢達(dá)到。
辨疑
不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不能有疑問。說古代都對,為它詭辯。過于聰明的人,疑端百出。批評古代,指摘它的遺漏和過失。學(xué)習(xí)沒有懷疑不能弄明白,而懷疑忌諱穿鑿。懷疑而能辨明是非,才算善學(xué)。不要認(rèn)為古代的都對,也許有的地方不對。不要自負(fù)你能言善辯,人家也許勝過你。忘掉他和我,忘掉古與今。道充滿天地,將在你心里。
虛受
心中虛心,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就會充實有余。內(nèi)心自滿,自以為達(dá)到頂點,人家不被你欺騙。天下的善,是天下共同具有的。你不自私,誰不是你的老師?一個人的見識,又能有多少?為什么不思考,卻重視自己,輕視別人?舜禹那樣的人,還采納別人的話。你為什么不這樣,你難道真賢嗎?
知要
怎樣管理自己,怎樣管理別人?圣賢在繼承前人的東西時,有哪些革除掉了?有哪些繼承下來了?求學(xué)不難,知道要點才可貴。知道它的大方面,勉勵自己,就可學(xué)到。不了解它的根本,而玩弄它表面的次要的東西,即使極其奇特極其淵博,對道又有什么用?圣賢的學(xué)問,都是用世的。不適合于行動,只是一種技藝。天所給予你的,沒有不完全的。你怎么忍心使自己偏狹,不怕天嗎?
篤信
讓制做車輪的人去做弓,強(qiáng)迫他也不服從。讓制做鼎的人去做瓦,逼迫他也不行。工人堅守自己的職業(yè),還不因為利而改變。舍棄古代,曲從今世,怎么是士人呢?仁義在我身內(nèi),爵祿在我身外。內(nèi)部被外部屈服,失掉了上天所寶貴的東西。實行道決定于我,怎由別人?不求與世相合,這才是上天的好百姓。
慎獨(dú)
人也許可欺,但天確實在管理你。人家沒看見你,你的心里自己知道。啊!存心如同事奉天一樣,是敬肅的基礎(chǔ)。
篤行
中等人喜愛道,像兒童夸獎太陽。知道它明亮,不知太陽的實質(zhì)。太陽不可接近,道不能和太陽相比。把道發(fā)揚(yáng)光大,在我自己。一身并不小,天下也不大。形勢使你有屈有伸,道沒有盛衰。不要說話敏捷,而行動懈怠。要永遠(yuǎn)感到不足,以達(dá)到成功。
上一篇:《徐震·學(xué)禮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康熙皇帝·守令箴》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