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隸釋》是專門研究隸書的專著。作者洪造(公元1116-1184年),后改名適(kuò闊),字景伯,饒州鄱陽人,宋代金石學家。官至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在宋代金石學已有的基礎上,他專門研究碑刻,前后搜集漢隸一百八十九條,編為《隸釋》二十七卷。計有漢魏碑十九卷,水經注碑目一卷,歐陽修《集古錄》二卷,歐陽棐《集古錄目》一卷,趙明誠《金石錄》三卷,無名氏《天下碑錄》一卷。每碑標目之下,注明“水經有,歐趙有”,或“歐趙有”,或“趙有”。水經,指酈道元《水經注》;歐,指歐陽修《集古錄》;趙,指趙明誠《金石錄》。未注明這類字樣的有四十余條。洪適《隸釋》中,有新出的三十余條是趙明誠未曾見到的。
洪適《隸釋》,每篇皆照抄原文,如以某字為某字,則加以注明;碑文有闕字的,所闕字數,皆一一寫出;碑文后寫有考證,除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外,還指出碑文中的假借字、錯別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這部書:“自有碑刻以來,推是書為最精博。”洪適在卷八對《衛尉衡方碑》的考證,指出這塊碑:“建寧元年立,趙氏誤以為三年。”糾謬正誤,極為可貴。但也有一些缺點,如卷六《郎中鄭固碑》中的“逡遁退讓”,洪適解釋為“逡巡遁逃”。此處“遁”字,不能作遁逃解,而應作“循”字解。但這類缺點畢竟是個別的。
洪適費了三十年心血,在編寫成《隸釋》之后,繼續努力找到一些碑刻,照編寫《隸釋》的辦法進行整理考證,寫成《隸續》二十一卷。凡漢魏晉的碑碣,石經、儀禮、左傳的遺文,磨崖石闕神道的題字,石壁石室之畫,宅舍墟墓之磚,刀、鏡、鼎、壺、鉦、鐙、槃、洗等之銘識,石羊、石虎之刻雕,都網羅編錄,卷十五編錄有一殘碑,僅留有五字:“□阯刺史□君羊”,遺存于郴州二十里外荊榛中,他訪問當地人,“土人謂之鄧君冢”。經過考證,他說:“此獸乃建安以前之物。”《隸續》分四次刊刻,有的刻于越(浙江紹興),有的刻于蜀。洪適將《隸釋》與《隸續》合為一書,有元代泰定版本,朱彝尊揚州版本,明代萬歷版本。
上一篇:崔曙庭《隋書》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集古錄》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