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
學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國勢所由強,故泰西之強,強于學,非強于人也。
——鄭觀應
簡介
鄭觀應(公元1842~1921年)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署羅浮偫鶴山人等,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近代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
人物小記
鄭觀應的父親鄭文瑞是一個無功名的讀書人,在家鄉設帳授徒,并督促鄭觀應習帖括之學。咸豐八年(1858年),鄭觀應童子試未中,即奉父命遠游上海,棄學從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買辦的叔父鄭廷江處“供走奔之勞”。次年,由親友介紹進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寶順洋行任職。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務。咸豐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絲樓,并兼管輪船攬載事項。同時進入英國人傅蘭雅所辦的英華書館夜校學習英語,并對西方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
主要思想
鄭觀應的基本思想在于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為此他積極主張向西方學習興辦實業,興商務,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設立議院,實行君民共主;創辦學校,培養人才。其基本理論依據是“道器論”。
鄭觀應的“道器論”有兩個要點:第一,主張道器結合。他沿用傳統的唯心主義觀點,說器由道生,道為實,器為虛。但又認為,在現實世界中,道與器是結合一起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西人雖不知大道之本,然而他們的形器之學卻是不可缺少的。第二,講“器可變,道不可變”。他以為,包括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在內的世界一切具體事物,都是器,是可變的;反映封建綱常名教觀念的道,是不可變的。他的思想矛盾反映了早期改良派積極進取和嚴重軟弱、妥協的雙重性。
鄭觀應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提出設立議院主張的人。他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在知識分子中曾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上一篇:鄒衍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郭象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