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算學
大觀算學
【原文】
大觀中,置算學如庠序之制[1],三年三月,詔以文宣王為先師,兗、鄒、荊三國公配饗[2],十哲從祀,而列自昔著名算數(shù)之人,繪像于兩廊,加賜五等之爵。于是中書舍人張邦昌定其名,風后、大橈、隸首、容成、箕子、商高、常仆、鬼臾區(qū)、巫咸九人封公,史蘇、卜徒父、卜偃、梓慎、卜楚丘、史趙、史墨、裨灶、榮方、甘德、石申、鮮于妄人、耿壽昌、夏侯勝、京房、翼奉、李尋、張衡、周興、單飏、樊英、郭璞、何承天、宋景業(yè)、蕭吉、臨孝恭、張曾元、王樸二十八人封伯,鄧平、劉洪、管輅、趙達、祖沖之、殷紹、信都芳、許遵、耿詢、劉焯、劉炫、傅仁均、王孝通、瞿曇羅、李淳風、王希明、李鼎祚、邊岡、郎顗、襄楷二十人封子,司馬季主、洛下閎、嚴君平、劉徽、姜岌、張立建、夏侯陽、甄鸞、盧太翼九人封男。考其所條具,固有于傳記無聞?wù)撸呦碌炔睿鉃楣灾嚒H缢抉R季主、嚴君平止于男爵,鮮于妄人、洛下閎同定《太初歷》,而妄人封伯,下閎封男,尤可笑也。十一月又改以黃帝為先師云。
【注釋】
[1]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yè)。設(shè)庠序以化于邑,學子憤慨于庠序,商賈喧哚于廛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2]配饗(xiǎng):饗通“享”。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廟。
【譯文】
宋徽宗大觀年間,將算學列入學校課目中,大觀三年三月,朝廷下詔尊拜文宣王為先師,兗國公、鄒國公、荊國公三人配饗,十位哲人隨從祀,并且列出自古以來精通算數(shù)的著名人士,畫出他們的圖像掛在走廊的兩邊,加封賞賜五等爵位。于是中書舍人張邦昌擬定他們的名單,風后、大橈、隸首、容成、箕子、商高、常仆、鬼臾區(qū)、巫咸九人被冊封公爵、史蘇、卜徒父、卜偃、梓慎、卜楚丘、史趙、史墨、裨灶、榮方、甘德、石申、鮮于妄人、耿壽昌、夏侯勝、京房、翼奉、李尋、張衡、周興、單飏、樊英、郭璞、何承天、宋景業(yè)、蕭吉、臨孝恭、張曾元、王樸二十八人被冊封伯爵,鄧平、劉洪、管輅、趙達、祖沖之、殷紹、信都芳、許遵、耿詢、劉焯、劉炫、傅仁均、王孝通、瞿曇羅、李淳風、王希明、李鼎祚、邊岡、郎顗、襄楷二十人被冊封子爵,司馬季主、洛下閎、嚴君平、劉徽、姜岌、張立建、夏侯陽、甄鸞、盧太翼九人被冊封男爵。考證以上所列出的人,當然有傳記中沒記載的人物,而他們的水平差距很大,十分荒謬。如司馬季主、嚴君平只封為男爵,鮮于妄人、洛下閎共同制定了《太初歷》,而妄人封為伯爵,下閎卻僅封為男爵,實在是太可笑了。大觀三年十一月,又將黃帝改為先師了。
【評析】
本文記述了宋徽宗大觀年間設(shè)立算學時的荒唐故事。算學也就是數(shù)學,古代官方設(shè)立的教授數(shù)學的教育機構(gòu)也叫算學。我國古代的數(shù)學研究及其發(fā)達,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編定立法和占卜,所以數(shù)學家一般也是天文學家和卜筮家。古代許多優(yōu)秀數(shù)學家撰寫的數(shù)學著作,因年代久遠,大都已經(jīng)散失,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已為數(shù)不多。其中,《周髀算經(jīng)》《九章算術(shù)》《海島算經(jīng)》《綴術(shù)》等數(shù)學著作,不僅在我國數(shù)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的在世界數(shù)學史上久負盛名。唐末,傳統(tǒng)的籌算被珠算所取代,宋元時期又對珠算進行了很大的改進。算盤和珠算口訣對于實用數(shù)學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工具和計算方法。
朝廷設(shè)立算學,按照傳統(tǒng)擺放了孔子的神位,因為儒家所謂“六藝”里面也有“數(shù)”這一項。另外還祭祀了顏回、孟子和王安石,以及“孔門十哲”。出于專業(yè)的考慮,也掛上了古代知名數(shù)學家的畫像,可這里面卻鬧了大笑話。司馬季主是漢代有名的卜筮家,司馬遷特意為他寫了一篇《日者列傳》,將其載入正史。嚴君平曾經(jīng)準確預言了“王莽篡權(quán)”和“光武中興”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還是文學家揚雄的老師。這么重要的兩個人,卻被列在最后一等。鮮于妄人和洛下閎都參與制定了《太初歷》,而且洛下閎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法是其基本法則,結(jié)果到排在鮮于妄人后面。更不要說其中有些人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只是傳說而已。可見安排這些畫像的人其實都是外行,完全不知道數(shù)學的發(fā)展史。
上一篇:《容齋隨筆·大義感人》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大言誤國》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