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歐陽修撰。
歐陽修是《新唐書》的編撰者之一,前面已經介紹了他的生平。這部書是他私人撰寫的。關于編撰時間,因史無明文記載,從他的書信中講到編書的事推算,在宋仁宗景祐(公元1034-1037年)年間,已經著手編寫,到公元1053年(皇祐五年),基本完成,前后歷時近二十年。在他編寫完《新五代史》以后,接著在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又受命編撰《新唐書》,經過七年就完成了任務。這樣,他對唐和五代的史書編撰,都作出了貢獻。在我國歷史上,歐陽修不僅在文學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史學上的成就,也是屈指可數的。他把《新五代史》編成以后,一直收藏在家,而未公之于世。到他死了以后,才由家人奏上朝廷,由國子監刊行。其書本名《五代史記》,后世為了與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相區別,就改稱《新五代史》。
歐陽修寫《新五代史》時,上距《舊五代史》成書時間,已有六十多年了,這時有關五代時期的史料,都可以見到了。如南唐、吳越、北漢等國,在《舊五代史》成書時,尚未統一,自然不可能詳細敘述其事;到歐氏修史時,早已入于北宋版圖,取材就方便多了。應該說在歐氏修史時客觀環境為他提供的材料,要比薛居正修史時豐富得多。但是《新五代史》并沒有把當時豐富的史料都吸收到書中來。它與薛書比較,雖然也新增加了一些史實,但卻大量刪去了薛書的內容,使它保存的分量,約只薛書的一半。這是由于歐陽作在修史時,主要是以“書法嚴謹”為意,而不以敘事詳略在心。
《新五代史》記載五代的五十四年歷史,計有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共為七十四卷。歐陽修編書的體例,基本上模仿《史記》,與《舊五代史》有較大的不同。薛史是斷代為書,各朝的本紀、列傳擺在一起,歐書則用通史體例,敘各朝本紀之后,接以列傳,而把四夷傳作為附錄。本紀部分,薛史為書六十一卷,而歐書卻只有十二卷,可見被削去了大部分文字。如薛書梁本紀有十卷,歐史只有三卷。薛史唐本紀有二十四卷,歐史只有四卷。歐史對后唐本紀所刪較多,不僅在內容上大量進行刪節,對紀目也有所削減。如《明宗紀》,薛史有十卷書,基本上是一年一卷,而歐書只有一卷,一年中之史事僅簡單地錄取數事而已,同時又刪去了《武皇(李克用)本紀》的名目。李克用雖是后唐的開創人,但他本人沒有正式做皇帝,薛書仍列于本紀,有書二卷。歐史則將其內容壓縮成一卷書,放在《莊宗紀》內,而削去了李克用本紀的名目。
列傳部分,歐史對薛書進行了重新改編,并且創立了不少類傳新目。如把薛書的《后妃》、《宗室》等列傳合并在一起,稱為《家人傳》。對于入史的將相名臣,只在某一個朝代任職的,其傳即系于某朝之下,如《梁臣傳》、《唐臣傳》等。如果在幾個朝代任過職,不便系于那一朝,就歸入《雜傳》。五代時期,各割據政權統治時期都比較短,總共也不過五十多年,所以當時在幾個朝代做官的人比較多,因此《雜傳》多至十九卷,將近占了四十五卷列傳的一半。如在唐、晉、漢、周四朝都任顯職的馮道,就編在本書卷五十四《雜傳》中,歐陽修罵他“無廉恥”,是頗為恰當的。而《雜傳》名目的創立,本身就帶有貶意,所謂“夫入于雜,誠君子之所羞”,這就是歐陽修立傳的用意。類傳中有《死節》、《死事》、《一行》、《唐六臣》、《義兒》、《伶官》、《宦者》等,多為前史所未備?!端拦潅鳌穬H記王彥章等三人,作者的用意主要在表彰節義之士,所以不計這一類人物的多寡,也為之立類傳?!短屏紓鳌肥怯浱颇┝鶄€趨利賣國的大臣的,《義兒傳》是記李克用所收養的義子的,均有貶意。
《新五代史》改志為考。歐陽修認為在五代時,禮樂等制度,沒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不為立志,只作《司天》、《職方》二考。天文、地理不因亂世而廢,所以作者才立這兩個考。在這兩個考中均說“五代亂世,文字不完”,因而不能把“考”寫得更詳備一些。但是把它和薛史的《天文》、《郡縣》二志相比較,互有詳略,還是可以對照參考的。其他諸志,歐史均缺,考察五代的典章制度情況,還得靠薛史來提供材料。
歐陽修記十國事,采用司馬遷在《史記》中創立的“世家”名稱,是比較得體的。薛書把表面上仍用中原年號的吳越、荊南、楚入《世襲列傳》,而將其余七國入《僭偽列傳》,只是從形式上看問題,并不確切。歐史把十國一律入世家,每國一卷,最后作一篇《十國世家年譜》,把五代和十國的關系從時間上統一起來,使讀者一目了然,甚便參閱。最后有《四夷附錄》三卷。歐氏將薛書的《外國傳》改稱《四夷》,敘事較舊史為詳,這是可取的。在序言中扼要地介紹了我國歷史上西北少數民族為患的情況,說:“三代獫狁(xiǎn yǔn險允),見于《詩》、《書》。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隋、唐之間,突厥為大。其后有吐蕃、回鶻之強。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這個概括,是比較中肯的。
綜觀《新五代史》各個部分,可以看出全書體例嚴謹,文字簡潔,立意鮮明,在眾多的舊史中,還是比較好的一部史書。這是由于出自一人之手,與那些成于眾手的官修史書不同,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主張,所受的約束較小。更重要的是作者歐陽修,學問文章,在當時都限有造詣,這就決定了這部書的質量,不會在一般史著之下。同時在編撰過程中經歷了較長時間,作者有充分的時間對它進行斟酌改定,這也是使它達到比較完善的一個條件。但是,從保存史料這個角度看,《舊五代史》是要勝過歐書的。由于歐氏大量地刪節了舊史,使許多原始史料都被舍棄了。然而歐史在薛書以外,也新增了不少史實,這也是要肯定的。因而歐、薛二書,可以互相補充,并行不悖。《新五代史》的缺點,主要在于它仿《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敘述史事之中,往往因注重書法而忽略了必要史實的記載。在文字上有時為了追求簡略,甚至晦澀難通。前人對歐書的評價,從文章、議論方面肯定的多一些,至于史實的不足,則是多數人共同指出的弊病。
最早給《新五代史》作注的有徐無黨,他是歐陽修的學生。其注主要是解釋書中的褒貶筆法的,本紀部分注文較多,在其他篇章中,則寥寥無幾。吳縝所作《五代史纂誤》一書,早已亡失,后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一百一十二條,分為三卷,已非原書之舊。清乾隆時,彭元瑞、劉鳳浩合著《五代史記補注》七十四卷。該書以歐史為正文,全部保留了徐無黨注,又以薛史和其他材料集為補注,是寫得較好的一部書。一九七四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新五代史》,是以南宋慶元本為工作本,參校了其他各種版本,整理付印的。
上一篇:顧志華《文獻通考》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吳志根《新元史》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