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晏子春秋·麥丘封人之祝(諫上·十三)》原文鑒賞
景公游于麥丘①,問其封人曰②:“年幾何矣?”
對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③。”
公曰:“壽哉!子其祝我④。”
封人曰:“使君之年長于胡⑤,宜國家⑥。”
公曰:“善哉!子其復之!”
曰:“使君之嗣⑦,壽皆若鄙人之年。”
公曰:“善哉!子其復之!”
封人曰:“使君無得罪于民(使民無得罪于君)。”
公曰:“誠有民得罪于君則可⑧,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諫曰:“君過矣!彼疏者有罪⑨,戚者治之⑩;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誰將治之?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11)?”
公曰:“寡人固也(12)。”
于是賜封人麥丘以為邑。
【注釋】 ①麥丘:齊地名。 ②封人:即邦人,邑人,意為麥丘地方的人。 ③鄙人:自稱的謙詞。 ④祝:祝福,祝人長壽。⑤胡:齊國先君胡公,姜姓,名靜,謚胡(《謚法》:保民耆艾曰胡。)史載胡公在位,曾歷周懿王、孝王、夷王三朝,是年高壽長,享國久遠的國君。 ⑥宜:安適,和順。 ⑦嗣(si四):子孫,后代。 ⑧誠:果真,如果。 ⑨疏:遠。疏者:遠臣。 ⑩戚(qi 七):親近。戚者:近臣。 (11)民誅:意指夏桀和商紂,是被夏民和商民殺掉的。 (12)固:鄙陋,見識短淺。
【今譯】 齊景公去麥丘游覽,問一麥丘人:“年歲多大了?”
麥丘人答道:“鄙人的年歲八十五了。”
景公道:“長壽啊!你來祝福我吧!”
麥丘老人道:“愿國君的壽命比胡公還高,安然享國,長治久安。”
景公道:“好啊!你再祝福!”
麥丘老人又道:“愿國君的子孫們,年歲都像鄙人一樣高壽。”
景公道:“好啊!你再一次祝福吧!”
麥丘老人道:“愿國君對人民不要犯罪,愿百姓對國君不要犯罪。”
景公道:“如果說百姓對國君犯罪還可以理解,難道國君會對百姓犯罪嗎?”
晏子聽了進諫道:“國君錯了!遠臣犯罪,近臣懲治他;卑賤者犯罪,尊貴者懲治他。國君對人民犯罪,誰來懲治他呢?請問:桀紂犯了罪,是被別的國君殺掉的呢?還是被夏朝和商朝的百姓殺掉的呢?”
景公道:“寡人孤陋寡聞啊!”
于是把麥丘賞賜給老人作封邑。
【集評】 明·楊慎評《晏子春秋》:“勝予仇我,不若此言(晏子問君誅乎,民誅乎)之警。”
明·姜思睿《諸子鴻藻》:“(民誅)案定如山。”
民初·張之純《諸子菁華》:“先祝君之壽,次祝君嗣之壽,終祝君無得罪于民。(晏子)進言得體,尚非一于貢諛者,較華封老人更勝一籌。”
【總案】 貪心和私欲,是故事里的齊景公攫取一切幸福與享樂的動力。齊景公再三地催促麥丘老人為他祈福祝壽,正是這種巨大貪欲的露骨表現。麥丘老者的第三祝,表面上是祝頌,實則是在平和的言語中寓含著嚴正的警告。
自尊作大而又昏昧遲鈍的景公,是理解不了“君得罪于民”的含義及其預示的惡果的。這一情節,為由晏子來闡明第三祝的寓意,作了巧妙的鋪墊。晏子先講的戚者、貴者治罪的事例,是生活常識,景公可以懂得;晏子再問“君誅乎?民誅乎?”這便是景公的智力所不及的問題了。故事到這里似乎“啞然”結束了。但是答案,就在“民誅”這個判斷里。
關于怎樣認識湯伐夏、武王伐紂以及桀、紂如何失敗和滅亡的問題,自周代到西漢,許多學者作過評論,而晏子的“民誅”觀點,卻獨樹一幟。間接地反映了人民對誅滅暴君的正義斗爭的召喚和禮贊。這是故事里最耀眼的歷史光彩。
上一篇:《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刖跪擊馬(雜上·十一)》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景公登臺而嘆(諫下·十九)》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