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里昂工人起義、憲章運動和西里西亞織工起義,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自從近代社會形成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對立之后,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就開始了。它的最初形式是消極怠工,后來發展到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1811-1812年這個運動達到了高峰。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工人階級的反抗斗爭又進入到組織工會、開展罷工的新階段。在工會的領導下,工人群眾在罷工斗爭中迅速提高覺悟,增加了團結,積累了經驗。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工人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從站在資產階級旗幟下、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發展成為和資產階級爭奪統治權的第三個戰士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就是這一歷史轉折的標志。
里昂的絲織業特別發達,約有八千個絲織業作坊,每個作坊有二至六臺織機。作坊主與幫工共同遭受包買商的盤剝。1831年爆發了一場以提高工價為主要內容的武裝起義,提出了“不能勞動而生、毋寧戰斗而死”的口號。1834年,為了反對政府禁止工人集會、結社的法令而再次舉行起義。起義者要求推翻富人政權、建立民主共和國,使斗爭帶有明顯的政治性質。英國憲章運動是英國無產階級第一次獨立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自1838年5月8日倫敦工人協會公布《人民憲章》起,到1848年5月第三次請愿書被國會否決止,歷經十年,出現過1839年、1842年和1848年三次斗爭高潮。廣泛的簽名運動,盛大的示威游行,席卷全國的罷工浪潮,在工人運動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在斗爭中形成的“全國憲章派協會”,是國際工人運動中第一個具有政黨形式的全國性政治組織。1844年6月4-6日在德意志普魯士王國的西里西亞爆發的織工起義,是德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第一次大規模的階級搏斗。西里西亞織工都是家庭手工業者,他們除了向領主繳納織工捐,承擔其他封建賦稅和徭役外,還要受到工廠主和包買商的多方盤剝。1844年夏季,工人的貧困達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以歐倫山麓的兩個紡織村鎮——彼得斯瓦爾道和朗根比勞為中心,爆發了反對剝削、爭取生存的斗爭。這些起義雖然帶有自發性質,都被政府重兵鎮壓下去,然而它卻顯示了德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成為德國工人運動的開端。它與法國里昂的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齊名,構成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無產階級的三大革命運動。
三大工人運動是工人階級為反對他們的直接剝削者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的生存和利益而舉行的重大起義。它表明,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已在歐洲先進國家中進居于歷史的前列,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嶄新的社會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主要因素,是沒有革命的政黨和革命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就是在空想社會主義不能指導、而無產階級又迫切需要一種理論來指導革命斗爭的情況下產生的。
上一篇:歐文,華
下一篇:歐洲中世紀哲學